1954年農四師成立后,文學藝術工作由師政治部領導,師文化科、宣傳科具體負責。1975年農四師建制撤銷后,文化藝術工作劃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局和文聯領導。1982年農四師建制恢復至1990年文學藝術工作由農四師黨委宣傳處管理,有一段時間由工會負責。1992年農四師召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農四師第一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領導全師的文學藝術工作。至2006年,農四師共召開2次文代會,選舉產生農四師第一屆、第二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同時成立了農四師文學工作者協會等6個協會。全師擁有兵團各協會會員58人。
一、第一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1992年3月31日,農四師召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全師文學藝術界人士100余人,會議聽取了李林松所作的工作報告。選舉產生了農四師第一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在一屆一次全委會議上,選舉產生了農四師文聯主席團 ,設主席1人,副主席3人,(均為兼職)秘書長1人(專職),審議通過了《農四師文聯章程》。同時,成立了農四師文學、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戲劇、電視等5個協會,全師擁有會員302人,1995年文聯主席李林松退休,滕元代理文聯主席。
主 席: 李林松 (兼) 滕 元(代)
副主席: 毛拉也夫(兼,維吾爾族) 邱惠英(兼) 路金月(兼)
武懷揚
秘書長: 武懷揚
二、第二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1996年8月6日,農四師召開第二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出席會議有全師各民族文學、藝術界人士70余名。會上滕元代表農四師第一屆文聯作工作報告。會議選舉產生了農四師第二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36人,選舉產生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各1人。5個協會進行換屆選舉。全師擁有協會會員400人。其中兵團會員58人。
主 席:滕 元 何金良 凌 偉
副主席:武懷揚
秘書長:武懷揚 (兼)
三、文聯所屬協會及基層文學社團
(一)文聯所屬協會
文學工作者協會,1992年3月31日成立。選舉產生主席1人,副主席3人,秘書長1人,理事13人,會員80人。
美術、書法工作者協會,1992年3月成立。選舉產生主席1人,副主席2人,秘書長1人,理事9人,會員50人。
攝影工作者協會,1992年3月成立,選舉產生主席1人,副主席3人,秘書長1人,理事8人。
音樂、舞蹈、戲劇工作者協會,1992年3月成立,選舉產生主席1人,副主席1人,秘書長1人,理事7人,會員70人。
電視藝術工作者協會,成立于1992年3月,選舉產生主席1人,理事5人,會員28人。
(二)基層文學社團
61團“雪浪花文學社”,1988年成立,成員54人,出版,《雪浪花》20期,《阿力瑪里》3期。
62團“霍風文學社”,1984年成立,編印不定期《霍風》,1987年成立“霍爾果斯文藝愛好者協會”成員80人,編印《霍爾果斯》刊物4期。
64團“心泉文學社”,1986年7月成立,成員20人,出版《心泉雜志》3期。相繼成立“沙綏詩社”,成員17人,編刊物《流星》。“紅柳文學社”,成員24人,出刊物《紅柳》。“厲風文學社”,成員37人,出刊物《厲風》。“可克達拉”文學社,1985年—1995年,出版不定期刊物《可克達拉》。
65團“青青草文學社”,成員5人,出版不定期刊物《校園青青草》。
66團“文學藝術協會”,1987年成立,成員76人。出版刊物《溝口川文學》1997年更名為《脊梁文學》共6期。“小荷”文學社,1992年6月成立,出版刊物《小荷》。
67團子校“學生文聯”,成員15人,出版刊物《萌芽》。“阿克達斯青年文學社”,1983年成立,成員10人,出版刊物《阿克達斯》。
68團“綠草地”文學社,成員42人,1983年成立,出版刊物《綠草地》。“遠征”文學社,成員21人,出版刊物《遠征》。“行路人”文學社,成員7人,出版刊物《行路人》。后刊物更名《谷雨》。
71團“西域草”文學社,成員130人,編印《西域草》18期。“青草”文學社,成員10人,出版刊物《青草》,又編輯出版《薰衣草》文學雜志。
72團“嫩芽文學社”,成員12人,編7期《嫩芽》。“小草文學社”成員10人,出版刊物《小草》。“聽潮文學社”,成員15人,編6期《聽潮》。“青苗文學社”,成員11人,刊物“春苗”。團文聯編輯《芳草》文學刊物。
73團 “雛鷹文學社”,1987年成立,成員40人,出版《雛鷹》刊物20期,1990年停刊。“青果文學社”,成員25人,1990年成立,出版《青果》10期。
75團“大漠文學社”,1988年成立,成員6人,出版刊物《大漠》、《青草地》。
76團1989年7月成立文聯,會員157人,出版刊物《邊風》,刊用作品384篇。
77團2003年成立文聯,創刊《黑土地》文學報,出版8期,編輯3人。
78團“清泉”文學社,成員38人,出版刊物《清泉》。
79團“牧聲文學社”,成員25人,出版《牧聲》6期。“曦草文學社”,成員16人,出版刊物《曦草》。“晨風文學社”,成員10人,不定期刊物《晨風》。
建華皮革總場“文學創作小組”,成員28人,出版刊物《朝陽報》。
農四師一中“乳燕文學社”,成員8人,出版刊物《乳燕》。
農四師團委“西陲之星青年文學協會”,成員34人,出版刊物《西陲之星》文學小報2期。
四、文聯工作情況
(一)不斷加強組織建設,發展和壯大文藝隊伍。按文聯章程,農四師及時召開文代會,進行換屆選舉,同時每年召開主席團理事會和全委擴大會,總結當年工作,布置下年任務,并及時對變動的理事會領導成員進行增補。文聯對下屬的6個協會加強領導和指導工作,2006年,在文聯召開文代會進行換屆選舉的同時,6個協會也同時召開會員代表大會進行換屆選舉。文聯還認真抓好基層文聯工作。
農四師文聯成立后,多次舉辦培訓班、研討會、文學講習班,以及美術、攝影的展覽,積極培養文學新人,發展壯大了農四師文藝隊伍。到2005年,農四師各協會擁有會員400多人,基層文學社團有成員940余人。
(二)積極組織、舉辦各類型文藝賽事活動。
1992年4月,首派5名攝影協會會員赴云南西雙版納進行攝影采風活動。同年9月農四師文聯舉辦首次文學講習班,參加學員60余名。1993年7月,4名美協會員的版畫作品在臺北展出。同年11月師文聯、老齡委聯合舉辦書畫、根雕作品展,展出書畫220幅,根雕160件。1997年,兵團舉辦“祖國頌”迎香港回歸書畫展,農四師有7名會員22幅作品入選,王兆法的篆刻條幅《慶回歸》獲一等獎,武懷揚的版畫《“三北”晨曲》,李秀蘭的版畫《母親的情懷》,羅進屏的版畫《心中的雕塑》獲三等獎。同年黃龍創作的油畫《伊犁風光》長150米,寬1.1米,獲上海大世界頒發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證書。1999年10月,農四師文聯舉辦“慶國慶50周年、兵師成立45周年美術、書法、攝影展”,展出94人的235幅作品。2000年,兵團主辦《西部神韻》影展在山東展出,農四師6名作者16幅作品被選入展出。
進入21世紀后,農四師文聯每年都參加兵團及自治區舉辦的賽事活動。2001年,兵團舉辦“共產黨人風采”攝影展,農四師16幅作品選入展出。2002年,兵團文聯主辦“紀念講話60周年書畫攝影展”,農四師52幅作品入選。2004年,農四師文聯舉辦 “農四師成立50周年美術、書法、攝影展覽”,展出作品578幅。
2005年,農四師攝影協會有6位會員的22幅作品入選自治區影展。
(三)農四師加強與全國各省市文聯的文化交流,接待了各地到農四師的采風團隊。1992年,海南作家協會主席韓少功來伊犁墾區考察。1993年,中國作家參觀訪問團,由團長趙長天帶隊一行8人到伊犁墾區,前往昭蘇76團實地采訪。1994年8月澳籍華人、著名畫家姚迪雄到農四師采風期間,與農四師文藝界40余人進行藝術創作及繪畫藝術成就座談。1995年7月,中國文聯副主席吳祖強、通聯部羅江華先后到農四師考察。1996年,北京青年作家曾明了來伊犁墾區、團場體驗生活。1996年,著名作家陸天明來農四師采風,收集創作素材。1997年,廈門市文聯組織攝影協會一行12人,到農四師攝影創作。1998年7月,“98全國文學期刊主編研討會”在農四師召開,《人民文學》、《作家》、《小說》、《鐘山》等36位文學期刊主編參會。1999年,江蘇文聯黨組書記姚志強一行9人到農四師62團、79團采風。
進入21世紀后,農四師文聯與外界的交流更加頻繁。2000年8月上海市文聯主席吳貽弓一行33人到農四師采風。同年9月山東文聯及攝影家協會一行27人到農四師采風。同年10月青島市文聯主席李愷心一行5人到農四師采風。同年7月,全國著名作家白樺、陳建功、舒婷、劉慶邦、陳昌本、林希、雷抒雁、肖復興到農四師訪問,與農四師43名文學青年進行文學交流,召開“農四師文學界座談會”。2001年,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張家緯、作家李文慶到農四師與老軍墾座談,參觀62團、64團等。同年,江西省文聯副主席祝新穗、美協副主席游新民到農四師部分團場采風。江蘇作協副主席、《鐘山》雜志社主編趙本夫到農四師參觀。重慶文聯黨組書記楊恩芳、文聯辦公室領導周和平來農四師采風。山西文聯作協母曉紅一行5人來農四師參觀訪問。江蘇省作協主席王臻中、副主席趙愷一行7人參觀農四師。2002年,深圳群藝館朱子春一行到農四師參觀。同年,浙江文聯一行數人到農四師參觀。著名畫家姚迪雄隨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焦建成來農四師,拍攝其個人專題片《故鄉的路》。2004年8月,江蘇文聯訪同團由江蘇省文聯主席顧浩、省文聯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高以儉帶隊,一行12人,到農四師采訪;同年,中國文聯領導高占祥與兵團文聯主席趙彥良等一行,到78團、79團檢查“朝霞工程”工作,看望了被扶助貧困兒童。
五、文學創作取得顯著成績
1954年農四師成立后,師宣教和組織干部、戰士,—邊補習文化,一邊撰寫回憶錄。1955年開始,部分團場召開創作會議,成立中心創作組。油印《從戰斗到生產》征文集,收集幾百篇干部、戰士撰寫的回憶錄。1960年農四師政治部編寫出版革命回憶錄《從中原到邊疆》(—、二冊)。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小說、詩歌創作十分活躍,涌現出一批作家如楊樹、馬輝、徐榮銑、羅榮典、楊振遠、楊起林、雷霆、門海群等,他們創作的反映墾區生活,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曾在《收獲》、《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刊物發表。這期間,少數民族作家毛拉也夫、庫達西、特列泰、居帕爾汗、肉孜買買提、毛林•買力拜、巴合提別克等創作的小說、散文、詩歌被各種文藝刊物出版發行。
1966年—1980年,農四師各團場成立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自編自演小節目、演出“樣板戲”,鍛煉了一批文藝骨干。這一時期,天津等地一批藝術學校畢業生和上海、武漢支邊知識青年到農場參加建設,為農四師的文藝工作增添了新生力量。期間,涌現出一批作家和藝術家,如鮑國安、葉惠賢、邵月爾、馬輝、羅榮典、田文俊、趙思恩、姚迪雄、關維曉等。
1982年農四師建制恢復后,業余創作十分活躍,創作出大量小說、散文、詩歌、劇本、歌詞、快板、相聲等作品。師文聯還編輯出版了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集。至2005年農四師的作家和業余文學愛好者先后在自治區、兵團內外報刊、雜志上發表各類作品106篇,其中獲獎作品19篇。在106篇作品中,短篇小說25篇,中篇小說3篇,詩歌32首,散文37篇,報告文學6篇,特寫1篇,散文詩2篇。
1982年至2005年,農四師的攝影工作是一個大發展時期,在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的各種作品達120多幅,其中獲獎作品36幅。
農四師美術、書法工作者從1988年到2005年共發表、參展美術、書法作品93幅,其中獲獎作品27幅。以王兆法為代表的石刻和書法在全國美術、書法界很有影響。他創作的《絲綢之路話屯墾》《王震將軍在新疆》刻石300多片,入選全國首屆刻字展,在北京展出受到好評。
1986年至1994年農四師的影視專題片有《勇者之歌》《希望的田野》《塞外新歌》《草原在崛起》《沙漠新歌》《少年軍樂隊》,展播后分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