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輝在演唱“新雅樂”
哈輝從2006年夏季開始研究中國古典音樂與禮學,經過一段時間,逐漸探索出“新雅樂”的發展脈象與文化精髓——即將中國傳統文化,用“詩” 、“禮” 、“樂” 、 “舞”的形式呈現出來,再現5000年禮樂文化,重振中華之精神。新雅樂主要傳承儒家文化中孔子的“禮” 、 “樂”精神,以中國古代音樂為典范,采用寫意的手法,把抽象的古典靈魂元素或符號巧妙地融入音樂中,再配以優美的詩、詞、歌、賦、禮、樂、舞、吟等,呈現出的一種兼顧“思想性”和“形式美”兩個文化層面的新藝術形式和新音樂概念。新雅樂的審美意韻為“莊重、正統、高雅、典雅” ,樂的范疇不僅僅是音樂本身,而是集“詩、禮、樂、舞”為一體的綜合古典藝術形式,且倡導的是孔子所提出的—— “德音雅樂” 從一位民歌手轉向演唱新古典音樂作品,哈輝一直致力于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9月底,她隨中國文聯“今日中國”藝術周到美國出訪,在林肯中心、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演唱她的新雅樂,中國風飄蕩在美國音樂廳的穹頂上,向世界傳播中國的聲音。記者近日專訪了哈輝,請她談談自己在音樂上的見解。
記者:之前您是一位民歌手,現在您唱的還算是民歌嗎?
哈輝:其實我唱的已經不是民歌了。新雅樂里更多的是文化,在我的新雅樂里有儒家文化人倫之理:夫妻、君臣、朋友,主要傳承儒家文化中孔子的“禮” 、“樂”精神,以中國古代音樂為典范,采用寫意的手法,把抽象的古典靈魂元素或符號巧妙地融入音樂中,在音樂中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同時也傳遞國學的精神。
記者:當初為什么會確定這個方向呢?
哈輝:有一次我看了一本書,是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寫的《禮樂人生》 ,這本書給我的觸動非常大,它讓我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禮樂文化。而且,那時候我的民歌演唱已經到瓶頸期了。我演完《江姐》以后,覺得沒有辦法再超越自己了,如果我還按原有的軌跡走,那么我注定是要走別人走過的道路。藝術需要創新,需要個人獨特的思想和藝術的特征。所以是外因與內因的結合,促使我有所改變。
記者:您一方面是考慮自己的藝術,另一面是在考慮民族唱法的出路嗎?
哈輝:當時只是想要走一條自己的道路,并沒有考慮什么是新雅樂。中國的古典音樂不能說消亡,但是很多人都聽不到了,所以我首先要傳承,在傳承的基礎上發揚,起碼讓我們的下一代,甚至是海內外的觀眾領略到古典音樂的魅力,這才是屬于中華民族的。現在我們聽的民歌是近兩年流傳的,但是我們五千年文明歷史長河中的那些音樂,我們從何尋覓呢?我希望這些音樂還能被年輕人聽到,不要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