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菡
日本動漫《銀魂》中,攘夷志士桂小太郎因為姓氏“桂”在日語中和“假發”的發音相似,常被人誤叫為“假發”,每到這時,他總要像祥林嫂一樣不厭其煩地糾正,“不是假發,是桂!”每當有人問我,“你古箏學得怎么樣了?”“哇,你會彈古箏啊!”之類云云,我也總要如祥林嫂般不厭其煩地解釋,“不是古箏,是古琴!”現在回想起來,自我學琴兩年以來,但凡別人看到我彈琴,若不加說明,都要說彈的是“古箏”。即便聽過我的解釋,也有一半的人要問,“這兩樣東西有什么區別?”
幽默達人蘇軾在《雜書琴事》里講了個笑話,說尚書郎張先喜歡跟人開玩笑,有次在杭州見到一個妓女彈琴,忽然拍手笑道,“奇怪啊,這個箏才多久不見,怎么就突然變得如此黑瘦了?”這段子若放到現在,讓郭德綱去講,定然引得滿堂捧腹。不過,琴與箏的區別,可不僅是黑、瘦二字而已。若我同時將古琴與古箏兩樣物件擺在你面前,再讓你說出“古琴大約就是古箏”的話,你就要跳起來罵我在污蔑你的智商了。
首先,體格的大小是琴與箏的最明顯差異。現在的古箏一般長約163厘米,寬約34厘米,而古琴一般長約120厘米,寬只有約20厘米,所以要“瘦”上許多。其次,箏最常見的樣式是二十一根弦,而古琴只有七根弦。這也同時表示,古箏是定音樂器,一弦一音,古琴則非定音樂器,同一根弦上,依靠雙手的配合,可彈出無數個音。
箏上是有“柱”的,可通過柱的移動來調整弦的微量音高。唐代李端有首著名的《聽箏》云,“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金粟柱”指的就是華美的箏柱,而“周郎”指的是三國時的周瑜,據說他精通音樂,“曲有誤,周郎顧。”這個彈箏的女子,想來頗有心機。
琴上是有“徽”的,也就是琴面上的小白點,一共有十三個,又稱為“十三徽”。十三徽就像樂音的標尺,用來標記音高的具體位置。李商隱《寄蜀客》詩云“君到臨邛問酒壚,近來還有長卿無。金徽卻是無情物,不許文君憶故夫。”這琴上的“金徽”與箏上的“金粟柱”正是一個道理,可以借此顯示樂器的高貴。
盡管古時琴為雅樂之首,時至而今,最流行的反而是箏。這也是許多人誤把古琴作古箏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腦海中,只有“箏”這一種傳統撥弦樂器,誰還去在意它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根弦!箏的演奏效果的確比琴好一些,它的聲音較為洪亮清脆,且因為沒有走音、吟猱的緣故,比古琴更容易欣賞,也更加簡單易學。這就像昆曲、京劇不如越劇、黃梅戲來得流行。箏不需要去品咂其中的味道,單聽其旋律便好了,而古琴常常是講不出旋律的,叫人聽得“不明白”。
正所謂“詩向會人吟”,“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時不得不承認,琴是有些“挑耳朵”的,不如箏來得平易近人。而且,由于箏是定音樂器,很容易融入以西方樂器為主的現代樂曲中。常在網上看到有人用古箏翻奏當紅電視劇的主題曲,都惟妙惟肖,甚至還有人彈出神曲《忐忑》、《最炫民族風》。相反,古琴往往要靠走音成調,對現在快節奏的樂曲表現能力就差得多。
每種樂器都有自己的獨特魅力,我不會因為自己彈琴,便要說箏不好,甚至大加鄙薄。畢竟現在學箏、聽箏的比琴要多,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倘若就此無視琴的存在,當它已經退出江湖,要讓箏一統古典弦樂的天下,那我也要站起來摔琴大嚷,“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啊!”但愿將來人人都可聽出琴與箏的區別,不再處處拿箏曲冒充琴音,如此,也堪視作國樂復興的曙光了。(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