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基礎性設施。十六大以來,按照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國家財政的投入持續增加,所有公共圖書館實現免費開放,以國家圖書館新館為首的一批新館改擴建項目竣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和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項目,在公共圖書館體系中凸顯出前所未有的行業帶動作用和強大社會效益,公共圖書館在普及科學知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八大的召開使我國文化建設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期。面向未來,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中,公共圖書館同仁要抓住歷史機遇,以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努力開創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的新局面,實現公共圖書館事業率先大發展大繁榮,進而推動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繁榮發展,這是我國公共圖書館肩負的歷史責任和莊嚴使命。
切身體會到黨和國家 對藝術的尊重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常務副院長駱芃芃:總書記的報告催人奮進。報告用相當大的篇幅闡述了文化發展,是我國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論述,我作為一名篆刻藝術工作者,感到非常欣慰。
2009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和西泠印社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篆刻藝術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使中國篆刻藝術走進了國際視野,我作為項目負責人,和大家一起親身經歷了申報的過程;2007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領導指導下,中國篆刻藝術院設立了首個碩士點。我作為第一位篆刻藝術碩士研究生導師,招收了一批篆刻藝術碩士研究生,在之后的幾年中,又招收了十幾名研究生,為篆刻藝術的學科建設作出了努力。我深刻地體會到,篆刻藝術所取得的成績與國家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是分不開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和戰略,這讓文化藝術工作者更加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十年來,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黨和國家對藝術的重視和對藝術家的尊重、創作環境愈加寬松。十八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要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更加激發了藝術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我會倍加珍惜大好環境,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篆刻藝術發展作更多貢獻。
發揮高校在建設文化 強國中的作用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錢曉芳:十八大報告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化的高度重視以及充分尊重,其中“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等讓人備受鼓舞。從總書記的報告中,高等院校的發展也找到了明確的方向。
首先要在培養更多高質量的文化人才上有更大作為。文化強國需要一大批素質高、品德好、業務精、能力強的文化人共同努力,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同樣也需要文化人才的努力,文化人才是文化強國的源頭活水,要使文化建設源遠流長,我們必須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其次要在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上有更大作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將迅速增長,呈現出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的特點,藝術學院不僅要在精品力作的創作上有新貢獻,還要在滿足大眾需求上多作貢獻,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再次要在文化創新上有更大作為。作為文化創意積聚與生產的一個主陣地,高等藝術院校在藝術傳承和藝術再現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注重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注重藝術與科技的結合。
最后要在助力文化產業發展上有更大作為。高等藝術院校具有智力、知識、創意、人才優勢,要加強產學研結合,加強與地方、企業的協同創新,在文化產業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更好地服務社會。(中國文化報/屈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