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掛衣鉤的方向都要求統一
從演出當天下午排練開始,國家大劇院舞臺技術部的服裝管理人員就開始忙碌——演出前,把每一幕要用的衣服、鞋帽等按人頭——每個演員飾演的一個或幾個角色送到化裝間。演出過程中,工作人員還要“搶裝”,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對一地幫演員換衣服。很多衣服演員自己很難穿上,尤其是歐式古典服裝,設計十分繁瑣,裙子后面的拉鎖,衣服的綁帶、腰帶等細節繁復,這也對工作人員提出較高要求:熟悉服裝,且手腳麻利。
演出結束,這些衣服就被“軍事化管理”——連掛衣鉤的方向、衣服正反面的朝向都要求統一,鉤尖朝里,衣服正面朝同一方向,標準化、統一化、規范化,是這里不成文的規矩。不僅掛衣要求規范,標注也有嚴格的要求——服裝袋是統一的型號,使用統一的logo,標簽是統一的格式,服裝是哪個劇目哪個角色在第幾幕的第幾套衣服,是A組的還是B組的,都一目了然。即使是臨時借調過來的工作人員,也能迅速按圖索驥拿到想用的衣服。
演出服回收整理的時候有很多講究。如果劇中像《運河謠》一樣出現二三十個閘夫、水手都穿同樣的服裝,則幾十套同樣的服飾須集中存放,這樣既便于取用,也便于清點數量。而有的劇目則需要一一收納,比如歌劇《卡門》?ㄩT的服裝每個人都不一樣,無法根據角色歸類統籌,而是根據演員分類,同一演員的幾套服飾放在一起,按照人名做好標簽。
從中午等待排練開始工作,一直到演出結束收拾到半夜12點才走,對于服裝管理人員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他們不僅擔負著服裝的保存、維護,還要負責服裝的修補。
“如果二輪演出換演員,試裝時不合適就在舞臺技術部修整,即便身材相差很多,我們也能想辦法讓他(她)穿上。”鐘文娜回憶,有一次《圖蘭朵》演出,女主角從國外趕來時重新定做服裝已經來不及,現有的服裝她穿著有些瘦,于是舞臺技術部的人員臨時把裙子上的貼片每一片都重新排列,做得稀疏一些,穿上的效果就如量身定做一般。除了袍子拿來就能穿,這位女演員有兩套衣服都是改制的。
“服裝上的改動還好,最怕的是鞋不合適,一套適合角色的鞋往往要跑遍大半個北京城才能買到。隨著劇目越來越多,國家大劇院自己儲備的鞋也越來越全,基本上各個品類、各個號碼的鞋都能找到!辩娢哪日f。
加裝了LED燈的 長裙險些出事
去年10月演出的國家大劇院版歌劇《灰姑娘》中,為呈現灰姑娘魔法變身的奇幻效果,法國服裝設計師路易·德西雷在灰姑娘的羽片曳地長裙里加裝了LED燈,玄色禮服里巧妙隱藏了一圈圈的LED燈線,通過一個縫制在腰間的按鈕控制光亮,只要觸動機關,禮服就會發出星星點點童話般夢幻的光。
這個讓設計師引以為傲的設計,演出時卻給舞臺技術部的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戰。要提前檢查衣服的燈亮不亮,線路是否完好,電池電量是否充足,電池不用時要及時卸下來。由于設計時考慮到禮服的重量不能太沉,電池和匝線都制作得較為輕巧,這就意味著工作人員還要掌握好開啟開關的火候,“不能開得太早,否則就沒電了”。
演出時,灰姑娘的演員要穿上這套禮服去換頭飾,有一次演員穿上衣服的時候燈還能亮,換完頭飾馬上要上場了,卻發現換頭飾時LED燈的線路被演員坐斷了,工作人員只好臨時當起電工,重接線路,好在有驚無險。
260多個服裝箱,4000多套演出服,這些家當存在的意義不止于演出專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藝術教育、推廣普及類活動也經常需要這些服裝“現身說法”。在對諸多服飾的迎來送往中,服裝管理人員最大的心得便是——心中有數。惟有心中有數,才能在日常的收納、整理、清點工作中從容不迫;惟有心中有數,才能在演員焦灼地尋找某件服飾的時候,底氣十足地說:別擔心,就在這里。(中國文化報/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