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于都縣有一支由紅軍后人組成的長征源合唱團,他們能完整地演唱近1小時時長的《長征組歌》。國慶前夕,記者在該縣電影院的舞臺上見到了正在為國慶演出認真排練的部分團員。據團長袁尚貴介紹,合唱團成立于2010年11月16日,120余名團員來自縣內各行各業70多個單位,有企事業單位職工、有私企老板,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紅軍后人”。因為于都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于都人民有著很深的長征情結,當時全縣30多萬人中有6.8萬人參加了長征,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人踏上了長征路。
“參加合唱團,沒有任何報酬,也沒有特別的紀律規定,靠的全是一份執著的信念和滿腔的熱情。一般利用每周三晚上聚在一起排練,由于大部分團員沒有學過聲樂,練起來非常辛苦。但一次又一次的堅持,讓我們終于能夠完整演繹《長征組歌》!被叵肫饍赡陙淼狞c點滴滴,合唱團藝術總監劉文力感慨頗多。他告訴記者,《長征組歌》里唯一提到的蘇區縣就是于都,這也是選擇這首聲樂套曲作為合唱團主打劇目的原因之一。
今年57歲的邱承岳,是于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干部。合唱團剛成立,他和妻子就一起加入了。邱承岳笑稱,參加合唱團后,夫妻倆的業余時間都被《長征組歌》吸引住了。有時待在家里,會為一個音符、一個動作認真“爭執”一番,有時在外面散步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唱了起來。他告訴記者,為了提高節目質量,團員們自覺加班加點是常事。由于節目時長原因,為完整地排練一次,常常一站就是1個多小時,汗水濕透了衣背,腿腳站得發麻,也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
“90后”肖婷婷是團里年紀最小,卻是最早的一批團員。從合唱團首演開始,每次演出,她場場不落。她很自豪地講出一連串家族里參加紅軍長征的名單,并誠懇地告訴記者“每次演出,都能體驗《長征組歌》帶給自己的新震撼”。她告訴記者,合唱團的生活讓她加深了對這一段革命歷史的理解,對于她從事縣博物館講解員的工作也非常有幫助,現在她經常用歌曲向參觀群眾講解,講解生動了,也增添了內涵。
“紅軍夜渡于都河,跨過五嶺搶湘江。”去年6月30日,在慶祝黨的90歲生日的晚會上,付出了半年多辛勤汗水的合唱團,終于以完整演繹《長征組歌》這一特殊方式向黨的生日獻禮。一首首發自肺腑的心曲,飽含著紅軍后代的深情,再次展現了當年紅軍長征的艱苦卓絕,感動了現場的觀眾,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首戰告捷,合唱團開始邁向長征沿線。去年11月,合唱團在紅軍突破長征第一道封鎖線的信豐縣演出,當地百姓扶老攜幼爭相觀看。今年4月,應寧都縣邀請,合唱團的嘹亮歌聲又響徹梅江河畔。長征沿線百姓的無比熱情,更加堅定了長征源合唱團的一個信念,那就是,沿著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一直唱下去,唱到遵義、唱到吳起、唱到會寧……讓發自長征出發地人民深情的歌聲響遍長征路,用紅歌揚起“紅飄帶”,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江西日報/袁華)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