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近日引起熱議。專家認為,闖紅燈現象不能全歸責于行人素質,更深層是行人與機動車馬路權益的問題——交通信號燈中紅燈時長超過行人忍耐限度,也是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之一。
無獨有偶。遲到,在常去劇院看演出的人的眼里是個惡習。在演出已經開始的情況下,遲到觀眾不僅會破壞你的欣賞情緒,甚至會影響演出效果。而這個通常被認為是不尊重藝術的、令人厭惡的行為也不能完全歸咎于觀眾自身無視公共文明和劇院規定,有些時候,交通堵塞也是造成許多人遲到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通常晚上7點半是國內各大劇院演出開始的時間。而下午5點是上班族普遍的下班時間,有些單位或公司則會更晚。所以,在這短短的兩小時內,在交通擁堵的高峰期,從城市的四面八方出發而準時趕到劇院,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筆者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歷。一次,一位老牌明星要在某劇院開獨唱音樂會,筆者和幾個朋友想近距離一睹偶像風采。為了保證準時到達劇院,下班后,大家一起趕往最近的地鐵站。由于該劇院附近并無地鐵出口,因此,大家出地鐵后還需換乘其他交通工具。由于音樂會開演時間與下班高峰的雙重原因,地鐵口人山人海,想擠上公交車也基本無望。一位朋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攔下一輛出租車后,大家再次踏上了奔往劇院的征途。誰知“悲劇”還在后面,在距離劇院不到兩站路的地方,大堵車開始了。將近半個小時過去,汽車長龍紋絲不動。就這樣,本以為能夠準時到達的我們,最終還是遲到了。一位朋友氣壞了,惡狠狠地放話:“再也不來這里看演出了!”
早退,同樣是令人反感的行為,不僅會影響觀眾的觀賞,而且會影響演員的熱情。而早退的人群也往往都有一個苦衷——過了車點兒,回家難。“若不坐幾點的地鐵,就趕不上末班公交車,就得花好幾十元甚至上百元打車回家,這樣的花費對于普通工薪族來說太高了。”經常會有人對筆者這樣說。
而且,除了得提前去、早點走,為了準點看演出,上班族的觀眾往往都吃不上晚飯。結果,“臺上音樂響,臺下肚子唱”,餓著看演出的經歷,自然影響了他們對藝術的好感。所以,在許多“遭過罪”的人眼里,去劇院看演出儼然已不能算是享受之旅,甚至,就算有了贈票,都不愿再去。
筆者以為,在城市功能尚待完善、交通問題難以解決、社區服務較為缺位的整體環境下,想要人們愛藝術、進劇院,舒坦安心地看完整場演出,還需市政、社區、藝術機構等有關方面多做努力,共同創造更加便民的欣賞藝術的條件。(中國文化報/張婷)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