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由中央音樂學院電子音樂中心主任張小夫教授帶領的博士、碩士創作團隊共同打造的電子音樂互動裝置作品《聲音·北京》在中華世紀壇2012北京國際設計周上閃亮登場。為此次展出,電子音樂中心成立了科研小組晝夜奮戰于布展現場安裝設備、調制音響,力圖將最佳視聽效果呈現于觀眾眼前。這種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同時也通過參與這次實踐提升個人的科研精神和創新能力。
《聲音·北京》如此深受好評是因為它打破傳統文字和符號的語言形式,開辟了以聲音為載體記錄歷史的新方式,作品中收集和梳理了北京城市最具代表性、時代性、地標性和文化符號意義的聲音,用電子音樂再現生活、體現文化底蘊、以獨特的聲音藝術形態展示今天的北京。《聲音·北京》以24聲道全方位環繞聲為設計核心,呈現上、中、下;左、中、右;多層次、多角度的環繞聲場,均等的分部于六邊形房間內,設計出流水聲處于下層、鳥鳴聲處于上層、人們活動場景處于中層的真實場態效果,用電子音樂手段以聲音為媒介設計出鮮活、立體的新媒體藝術形式,所創造出的新音響空間與燈光的曼妙結合,最大限度模糊了真實與虛擬的界限,這種聽覺效果創新性填補了新媒體藝術展覽的聽覺空白。
北京國際設計周活動豐富多樣,參與者來自亞洲、歐洲及美國等地,中央音樂學院電子音樂中心所設計的聲音裝置藝術作品《聲音·北京》以聲音為主體的展示形式,超越了傳統無聲視覺展覽的一貫模式,使用創新手法將生活場景的聲音融入新媒體概念展示中,體現了電子音樂在新媒體藝術領域的魅力。裝置中將自然界的聲音和電子聲音相融合而構造出的真實世界中不存在的新視聽效果,使處于觀展者領略到新媒體藝術中電子音樂為聽覺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空間感,置身于一場華麗的視聽盛宴,因而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并吸引更多人前來觀展。
《聲音·北京》既是一次北京城市聲音景觀的展現,也是音樂多聲道技術探索中的一次創新性試驗,集電子音樂、互動裝置和聲景音樂于一體,聲音藝術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創新形式在眾多設計中脫穎而出。該作品在展覽中頗受歡迎,是因為將具有科技成分的電子音樂聲音藝術通過展覽方式面向大眾,這是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時刻,它展示了電子音樂在新媒體藝術發展前沿的社會價值。與此同時,隨著2010年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新媒體藝術日”的開啟,新媒體藝術也在中央音樂學院電子音樂中心這片土壤中得以更向前邁進一步。《聲音·北京》在2012北京國際設計周的閃亮登場實現了電子音樂在各個領域的美學價值體現和應用追求,中央音樂學院電子音樂中心也將成為新媒體藝術領域的領航者。(中央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