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上岸望爺娘,閑七八月養后生。哥是秧苗妹是泥,角里人家土里長”,帶著泥土的芳香,和著優美的旋律,朱家角鎮傾力打造的首部田歌音樂劇《角里人家》前晚在朱家角影劇院亮相。將國家級非遺項目田歌與音樂劇相結合,《角里人家》的另類創意在第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眾多群文活動中脫穎而出。
田歌又名田山歌,是農民勞動時由一人領唱、眾人輪流接唱的山歌,流傳于上海、江蘇、浙江等地。1953年,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在京舉辦,青浦田歌隊一路過關斬將,作為唯一一支田歌隊參加匯演,聲名遠播。然而,隨著農業耕作機械化,青浦田歌生存環境一度面臨危機。2007年,田歌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也在青浦煥發了新的活力。“古鎮朱家角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古鎮以海納百川胸襟吸引來譚盾、張軍等文化名人,但百姓總希望古鎮有本土的民俗拳頭文化品牌。”朱家角鎮黨委書記吳躍紅說,經過近一年的醞釀、構思、創作、籌備,本土田歌音樂劇《角里人家》應運而生了。據鎮文體中心主任李振東介紹,《角里人家》演員選拔吸引了全鎮文藝愛好者報名角逐,38名演員和60名合唱演員最終入圍,年紀大的70歲,年輕的不滿20歲。《角里人家》排練兩個月,古鎮家家可聞田歌聲。
有了田歌這壺芳香“陳酒”,還要納入音樂劇“新瓶”。田歌音調高亢,旋律起伏大,經常出現八度大跳進,如此性格鮮明的江南小調如何與音樂劇這個舶來品結合?作曲侯小聲煞費苦心,他以音樂劇的表現手法,為每個角色設計了專有的主題曲調,角色不用出場,音樂一起,觀眾就能知道誰來了。90分鐘《角里人家》,唱段是清一色的滬語,主要演員有的來自上海滬劇團、上海歌劇院,有的是民歌演唱者,有的出過流行樂唱片,侯小聲根據演員不同的發聲特點編排曲目。他的得意之作是在第四幕第三場,用交響樂方式呈現原汁原味的田歌,整整10分鐘,完全沒有添加任何現代音樂佐料。他說:“看到這里,觀眾們會為家鄉有如此鮮活的原生態民歌而驕傲。”
《角里人家》以1953年青浦田歌唱到北京為背景,講的是一段曲折有趣的愛情故事:田歌王子根生和音樂老師葉茂因唱田歌結緣,歷經曲折后有情人終成眷屬。對觀眾來說,田歌咹咹調、大樂調、倒十郎等數十種江南小調一場聽個飽,還是頭一次。一幕連一幕的朱家角農耕文化展示,更是讓人眼花繚亂:搖快船、江南船拳、阿婆茶、粽子舞、走三橋……在專業演員帶領下,朱家角177位當地居民手持農具,演繹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