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三號貝多芬《第三號大提琴奏鳴曲》奏鳴曲,A大調,OP.69,1808年作于海林根,獻給格萊亨斯男爵,是5首奏鳴曲中,名聲最大的一首,共3個樂章:
1.從容的快板,A大調,奏鳴曲式,這個樂章中比較多地安排了兩件樂器的應答。第一主題充分體現大提琴從容而深沉的個性,第二主題由鋼琴兩手及大提琴以E大調進行三聲部對話,轉成B大調再轉回E大調,由兩樂器交替表達。呈示部反復后,移入以升F小調來處理,第一主題開始的發展部,接著乃采用兩樂器應答第一主題,再現部鋼琴并不反復第一王題,便直接移入經過句,接著移向主調的第二三題。
2.諧謔曲,很快的快板,A小調,其形式是中段音樂兩度出現,第一段以鋼琴的諧謔主題開始,大提琴進行反復,第二段以明朗的A大調仍采用三段體,第三段先反復第一段,再反復第二段,再反復第一段。
3.如歌的慢板—活潑的快板,慢板的短小序奏為E大調,兩件樂器以對位法演奏出如歌旋律,序奏平靜地終止于A大調屬七和弦后,移入A大調,快板主部,奏鳴曲式。
A大調第三號奏鳴曲的創作始于1807年,完成于1808年初,并在1809年四月由萊比錫出版商Breitkopf & Hartel出版。 貝多芬把這部作品獻給了親密朋友格萊申斯坦男爵(Baron Ignaz von Gleichenstein),因此可以說它與第五交響曲是同步完成的。 我們可以感受到這部作品與同時期的另兩部作品之間,有著若即若離的微妙的關系:一個是第七交響曲里的三重奏,另一個是“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一首的開頭 部分。
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里,兩個抒情的主題均由大提琴陳述出來,旋即被鋼琴接替;緊接著主題重復,樂器的順序則顛倒過來。 發展部構建于第一主題之上,隨后是再現部和尾聲。第二樂章是一首輕快活躍的諧謔曲,這里對切分音的運用比較突出,甚至比旋律更引人注目,中間包含的一個類 似三重奏的段落預示著后來的第七交響曲。 諧謔曲之后,一段流暢如歌的E大調行板引出了燦爛的末樂章。 末樂章是一部結構精煉的完整的奏鳴曲式,這里洋溢的熱情和活力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一首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