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G Major Op.44 ,作于1879年,這一年正是柴可夫斯基不幸的婚姻破裂的時期,在1879年10月11日給梅克夫人的信中,他談到自己的心情時說:“我現在越發感到,沒有工作我真是活不下去了。數日前,我開始打從心底對態度漠然的自己感到不滿,我預見這種態度逐漸會醞釀發展成為懶惰,并且發覺我所追求的就是工作,要開始慢慢適應它才好。”
此曲呈獻給尼古拉·魯賓斯坦,然而魯賓斯坦當時因身患結核病,身體急速衰弱,已無法再行演奏,而于翌年溘然長逝。此曲在1882年3月18日于莫斯科首演時,擔任鋼琴獨奏的是泰尼耶夫,由安東·魯賓斯坦擔任指揮。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G大調,4/4拍,奏鳴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題從樂隊全奏開始,鋼琴隨后反復。第二主題轉為降E大調,在弦樂震音上,單簧管和圓號奏出引子,緊接著鋼琴平穩奏出第二主題。在展開部中鋼琴有長達79小節的華彩,其長度是呈示部的一倍半,是再現部的兩倍以上。再現部依原型再現更加華美絢麗,第二主題以降B大調進行,最后樂章強有力地結束。
第二樂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調,3/4拍,三部曲式。這個樂章中有制定的小提琴和大提琴獨奏,與鋼琴占同等地位,管弦樂方面顯得收斂多了。由此有人認為柴可夫斯基是在模仿巴洛克協奏曲,以三重奏形式來寫中間樂章。當然這種說法并無明確的根據。樂曲由弦樂器的合奏開始,獨奏小提琴隨后奏出引子主題,獨奏大提琴也奏出互成對比的主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持續發展,直至鋼琴出現。中間部分轉為b小調,由主部主題后半部分派生出的樂思加以展開,第三段是將主部予以變奏,樂曲在鋼琴的連續滑奏與琶音聲中結束。
第三樂章,熱烈的快板,G大調,2/4拍,自由的回旋曲式。其結構圖示為:A-B-C-A-B'-C'-結尾。主題A由鋼琴以強大的氣勢奏出,在弦樂撥奏的伴奏下突進。B段由鋼琴以2個八度音程的齊奏出平易親切的主題,此旋律移入木管,鋼琴便以高音為之裝飾。隨后圓號一面吹奏對比主題,一面輕快地進行,在弦樂與管樂交織演奏之后,鋼琴收尾而進入C段。 C段的主題也以八度齊奏方法為中心,之后由木管予以發展后,突然形成狂亂的樂思,在鋼琴的下行裝飾音型上,樂隊加入強音形成高潮。之后是A段的再現,B ‘段用d小調處理,C’段轉為F大調,進入結尾時,G大調的A段主題要素出現,華麗的鋼琴應答,又強有力地收攏。在長大的延長記號之后,弦樂的撥奏引發出鋼琴流瀉般的聲音,樂曲逐漸趨于激昂,同時加進定音鼓的連擊,最后在連串不絕的強奏聲中結束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