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第二十二弦樂四重奏》,降B大調,K589,作于 1790年,為《普魯士四重奏》的第二首。共4個樂章:
1.快板,降B大調。第一主題先由第一小提琴弱奏表現,第二小提琴支持,中提琴追逐,第一小提琴強調,再轉向大提琴。大提琴重復奏主音開始經過句,三連音的過渡性音階化動態后,大提琴以F大調奏第二主題,第一小提琴以三連音符點綴,結束在屬和弦上后,大提琴再奏同為F大調的第三主題。然后第一主題音型和經過句三連音符音型形成呈示部結尾。發展部先呈示三連音符音型,F小調,然后第一小提琴以半音階上升而改為降D大調,大提琴奏第一主題后,與小提琴二聲部以卡農方式發展。三連音型再出現而引向再現部。再現部大致按原型,第二主題第二小提琴以主調再現,大提琴反復,第三主題改由第一小提琴再現,中提琴反復,最后仍由第一主題音型和三連音符作為尾奏。
2.小緩板,降E大調,缺少發展部的奏鳴曲。先由大提琴在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伴奏下奏主題,這是典型為取悅普魯士王儲的,小提琴在大提琴伴奏下重復后,中提琴奏16分音符音階式過渡。然后第一小提琴以屬調奏第二主題,以過渡音型引出再現部。再現部以原型,第二主題以主調再現后,以經過句為中心形成尾奏。
3.小步舞曲,中板,降B大調。小步舞曲第一樂段為普通樂段,第二段以變奏曲風格。中段為降E大調。
4.很快的快板,降B大調,奏鳴曲式,有回旋曲風格。兩把小提琴以三度奏主題,中提琴反復后,進入4件樂器垂疊的發展,其中有出色的對位技法,在交替中形成協奏。再以協奏,主題以降D大調出現于第一小提琴,分別移到其它3件樂器,成為高音弦與低音弦協奏。再現部之前,有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為中心的小調部分,然后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大致按原型,主題音型出現于尾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