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許玉華乘坐火車返回他出生的山村尚志市亞布力鎮,這名昔日深山里的小木匠,如今已是全國知名的提琴制作大師。他此次返回家鄉,是想尋找一種制作名琴的珍貴木材,而他心中更大的夢想,是在世界上打造出“黑龍江琴”。
從小木匠到制琴工人
今年43歲的許玉華出生在我省尚志市亞布力鎮的一個普通農家,由于當地盛產木材,所以很多人都終身以木匠為業。1987年,19歲的許玉華也成為了小木匠,為當地居民制作家具。由于心靈手巧,他很快就嶄露頭角。
上個世紀90年代后,組合家具開始流行,那些手工打造的原木家具不吃香了,許玉華開始留心新的謀生之道。亞布力鎮四周群山環繞,山上林木茂盛,不但有松樹、水曲柳等樹種,還盛產楓木等名貴木材。楓木是制作提琴的天然良木,因此亞布力鎮就成了全國最大的小提琴原材料生產基地。看準了這個機會,1992年,許玉華進入牡丹江提琴廠,開始學習制作小提琴。
牡丹江制琴廠給了許玉華與提琴整日“親密接觸”的機會。深厚的木匠功底,再加上勤奮好學,許玉華的表現十分突出。然而,提琴的制作工藝一共有一百多道工序,而每個工人只負責其中的一兩道工序,多數工人對于提琴的整個制作工藝并不了解。為了掌握整套的提琴制作方法,許玉華開始了他的“偷藝生涯”。在和工友一起吃飯時,在聊天時,在別人做琴時,許玉華時刻留心提琴制作技法并向技工們請教每一道制作工序的細節,很快,他就學到了整套的提琴制作方法。此后,他白天工作,晚上回到自己的房中就著手“實驗”。他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從每次細微的局部改變中尋求更好的提琴制作技術。兩年后,他已經可以獨立制作出優質的小提琴了。
伯樂門下苦修成才
許玉華不甘心在提琴廠打一輩子工。他辭去了提琴廠的工作,回家專心鉆研提琴制作。
一個偶然機會,許玉華結識了中央音樂學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級制琴大師鄭荃教授。鄭教授看到了許玉華制作的小提琴,很欣賞這個靈氣外露的年輕人。許玉華也希望能到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向鄭教授學習制琴。但擺在他面前的,卻有兩座“高山”:一是必須有高中文憑,二是必須有提琴演奏基礎。只有初中文化的許玉華一邊繼續制作提琴,一邊瘋狂補習文化課和提琴專業課。此后四五年里,他從沒在夜里12時前上床過。1998年,他終于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成為一名進修生。那一年,中央音樂學院錄取的進修生全國只有5名。
一年后,許玉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留在鄭荃教授的工作室繼續深造。
2007年,許玉華回到家鄉亞布力,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為了做出更好的提琴,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后半夜,甚至連做夢時都會夢到做琴。夢里有了靈感,他就會立刻醒來,從床上爬起把想法用筆記下來。憑著多年的不懈努力,許玉華終于制作出了世界頂尖的小提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他制作的提琴連續獲得世界提琴制作大獎(第十九名),他制作的小提琴被諸多演奏家使用及收藏,其中包括林耀基、林朝陽、呂思清等著名演奏家,同時更多作品銷往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去年,哈爾濱師范大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提琴制作研究中心。
淳樸山里人的大夢想
盡管許玉華制作的提琴已是世界頂尖水平,但他仍保持著山里人的淳樸,言談依舊謙遜平和。他對自己的天賦很少提及,更多歸功于鄭荃教授的幫助與自己的勤奮。他心里有一個大夢想成立黑龍江省提琴制作協會,在世界小提琴制作界打造出一張中國名片。
許玉華認為,我省在提琴制作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省林業資源發達,擁有優質木材,其中包括制作提琴的最好材料魚鱗松木和楓木。哈爾濱是一座具有深厚音樂底蘊的城市,不僅有“音樂之都”美稱,每年都舉辦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而且哈爾濱交響樂團又是中國最早成立的交響樂團,沒有一個提琴制作協會很可惜。他希望能夠在我省創辦提琴制作協會,培養出更多高水平的黑龍江籍提琴制作師,提高我國的提琴制作整體水平。現在,除了制作提琴和給學生授課外,他所有時間都花在了籌備提琴制作協會上。
許玉華希望大家能了解中國小提琴制作的真實水平。他說,德國小提琴很有名,所以有人寧愿花很多錢買德國工廠流水線制作的琴,也不愿買中國提琴制作師手工制作的琴。事實上,中國很多提琴制作師制作的小提琴非常優秀。他希望通過建立提琴制作協會,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提琴制作師,讓優秀的提琴制作技藝發揚傳承。來源: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