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學習古箏和二胡的人越來越多,民樂學習熱潮開始出現。近日,上海民族樂器廠廠長王國振在接受《東方早報》記者采訪時介紹,2000年該廠一年的古箏產量為7000臺,到了去年達到6萬多臺。據《新聞晨報》2010年8月11日報道,2010年上海音協鋼琴考級報名人數,從2009年的2萬人降至1.8萬人。而民樂、管樂的考級人數大幅上升,民樂中僅古箏一項,考級人數就高達1.1萬余人。
不僅僅是古箏熱。據《中國文化報》2011年1月5日報道,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東方民樂團團長周維表示,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二胡的學習者已經有200多萬人。
為什么這么多人在學民樂?據一名培訓機構老師介紹,很多職場人士是出于豐富生活社交的需要學習民族樂器。有些家長是想培養孩子的特長,當前不少知名高校高考錄取都有藝術特長生名額。還有一些人是為了增加出國留學的籌碼。比如,在申請美國的大學時,個人才藝特長可以加分。
這么多人學習民族樂器,讓民樂有了很好的群眾基礎。但與民樂學習“熱潮”形成反差的,是民樂演出的“遇冷”。民樂演出的市場仍未形成規模,“臺上熱鬧、臺下冷清”的局面仍然存在。
1998年和1999年,中央民族樂團兩度赴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反響火爆。此后大批國內樂團開始去國外演出,但質量也參差不齊。據《人民日報》2009年12月23日報道,2009年年初金色大廳就接連舉辦了三場“中國春節音樂會”。但據策劃人李女士介紹,一些在國外的演出一旦缺乏贈票“渠道”,演出現場會十分尷尬,比如一次中國某小學生演出團的演出,近1700個座位只坐了不到300人。
近年來流行歌曲的泛濫對民樂的沖擊很大。民樂演出的票房和歌星演唱會相差懸殊。民樂CD都是擺在音像店最不起眼的角落,F在很多青少年對一些流行歌手的資料如數家珍,卻很少能知道幾位當代民樂大師的名字。
有如此龐大的群眾基礎,演出市場卻仍然不景氣,民樂發展到底存在什么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民樂創新曲目缺乏、佳作少,經典作品仍主要局限在《二泉映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老作品上!毖葑嗉荫T曉泉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指出,新寫的作品不等于創新性作品。很多新創民樂作品粗制濫造、缺乏新意,F在大部分專業作曲家都很忙,忙著寫容易獲得收益的影視劇音樂。年輕的作曲者有創作熱情,但缺乏對民族音樂的深入了解和深刻認識,心有余而力不足,作品往往不盡如人意。這種局面,迫使民樂演奏者開始學習創作作品,質量當然參差不齊。
其次是過于注重演奏技藝,忽視了音樂性。二胡大師蕭白鏞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當下不少民樂演奏者把技術的東西發展得太過,已經很少考慮音樂性,F在一些民樂大賽上,很多選手可以飛一樣地彈奏,聲音一個比一個大,但就是聽不到音樂!罢麄二胡界似乎都染上了用技術代替音樂的通病。我們鼓勵提高演奏技藝,但沒必要把技術提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大家都拉得如出一轍,那發明一個二胡機器人,就可以取代時下那些無味的演出了。以前我們希望一部作品可以拉出一千個味道,現在卻成了一千個人拉出一個味道,這是民樂的悲哀!
民樂到底該如何發展和創新?2003年前后走紅的“女子十二樂坊”,以流行音樂的形式演奏中國民樂,這種“新民樂”的形式給了觀眾新鮮感,在國內外曾引起轟動。但到2005年,“女子十二樂坊”開始走下坡路,也引起了業界關于民樂發展的討論。
對于所謂“新民樂”,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并不認同,他認為這只能叫多種組合的民族器樂演奏,這種民樂表演形式是用流行音樂的創作技法在創作,而不是像傳統民樂那樣,采用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表演結構、曲體手法和音樂語匯。
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李光華認為,我們現在面臨著怎樣在民樂創新的同時突出民族性的問題。從表面看,民樂發展挺繁榮,民樂團很多,演出也不少,但有些作品完全用現代手法創作,民樂隊演奏一遍后就沒人聽了。譚盾的《火祭》,作曲手法也很現代,為什么卻透著濃濃的民族味?這值得我們思考。
席強認為,民族傳統藝術可以采用現代的理念、時尚的宣傳營銷手段,但本體的內容絕不能改變,否則藝術的本質就發生了變異。上世紀梅蘭芳大師說過一句話:“移步不換形”。再怎么演變,本質的東西不能改變。
民樂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能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去年,文化部提出了“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和扶持工程”計劃,財政部已將此計劃納入政府項目,并在2010年撥付600萬元作為工程資金。
現在,一些民樂團通過改革,也在探索民樂發展的道路。 2010年,中央民族樂團擁有了自己的劇場:民族音樂廳。全年商演達到170多場,經濟收入1300多萬元,和以往相比翻了一番。
但上海民族樂團團長、指揮家王甫建也指出,我們目前仍缺乏對建立新創曲庫、探索樂隊編制、建構民樂聲響體系科學標準等方面的重視。民樂必須進行整體實力的提升,只有當民樂能擁有一個發展良好的完整體系,拿得出幾十套上百套曲目,推得出老中青幾代演奏家,并出現一批有思想的民樂發展推進者時,中國民樂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