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下午,陽谷縣壽張鎮鎮政府大院里,十幾個小伙子正和一位老人邊打硪邊拉硪號:“(喊)三月里桃杏花,(應)紅瓣相襯,一溜蓮花呀;(喊)有劉備和關張,(應)結拜了賓朋,嗨嗨依嘛呦啊;(喊)四月里黃瓜花,(應)滿馱亂架呀,一溜蓮花;(喊)昔日的小梁王,(應)來拿進俸呀,嗨嗨依嘛呦啊……”
硪(wò),在《現代漢語詞典》上是這樣解釋的:砸地基或打樁等用的一種工具,通常是一塊圓形石頭或鐵餅,周圍系著幾根繩子。
在黃河修筑堤壩的勞動中,古代民工主要的工具就是石硪。壽張鎮就在金堤河邊,過去每年河汛到來之前,各村的勞力就奔赴大堤,用硪砸堤,使大堤堅固起來。為了使拉硪的民工動作協調一致、緩解疲勞,就產生了黃河號子。這種號子在壽張鎮一帶流傳下來,被稱為壽張黃河硪號。77歲的許祥聚說,他從17歲就開始打硪了,而黃河硪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修筑堤壩。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決定“南修金堤擋黃水,北修長城攔番兵”,從而有了“秦始皇跑馬修金堤”的故事。
那時候,一個硪寬25公分,高60公分,有70多斤重,共有9個人來控制。民工們的任務是每天夯實360平方米,每平方米需要打硪50下才能達到堤壩的標準,這樣一天他們就需要打硪18000多下。為了緩解疲勞,統一協調動作,于是便創造了拉硪號子,從最初簡單的“嗨喲、嗨喲”,慢慢地加上詞、調,就演變成了拉硪號子。“拉好硪不容易。得在硪號的帶領下一塊用力,還得用力平均,不然拉上去不穩落下來不平,速度慢拉得低。當時縣里還有過一次競賽,我們幾個搶到了第一,還獎勵給我們6個茶杯和3條毛巾呢。大家都說咱的硪號唱得好,硪打得好。”許祥聚說起這些依然興高采烈。
“(喊)小小他石硪,(應)嗨呀嗨呀嗨;(喊)轉是悠,悠了吼,(應)嗨呀嗨呀嗨;(喊)一年它四季,(應)嗨呀嗨呀嗨;(喊)在似外,(應)頭呀嗨呀喂呀;(喊)南修它大堤,(應)嗨呀嗨呀嗨;(喊)擋黃水了吼,(應)嗨呀嗨呀嗨;(喊)北修它長城,(應)嗨呀嗨呀嗨;(喊)擋過番,(應)兵呀嗨呀喂呀……”許祥聚給我們唱起了《出塞詞》。號子氣勢磅礴,雄壯有力。許祥聚說,每天不同時間喊的號子也不同。早晨喊“日出東海一盆花,照到東京帝王家”,中午是“天到午時沖當陽”,傍晚時喊“日落西山黑了天”。
壽張鎮宣傳委員冀艷峰介紹:“拉硪號子與拉纖號子、搖櫓號子等同屬于黃河號子的范疇,硪號的曲調渾厚,一般有《小嗨呀》、《小蓮花落》、《大鋸缸》、《嗨呀嗨》、《扛鼎小號》等,由硪頭領唱,8人相和。節奏有快有慢,有唱有和,聲音高低都不固定,但號子和拉硪的快慢是相輔相成的。有時領唱者即興編唱,把一些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編入其中。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搜集了《滾繡球》、《劉關張》、《包文正》等三十余種。”
隨著機械化的普及,拉硪離我們越來越遠,那些伴著滔滔黃河水喊出來的號子也漸漸消失了。許祥聚滿心感慨:“現在會唱的老人就我們9個人了,都接近八十歲了,要不是這十幾個小伙子來學,這老輩子傳下來的拉硪號子可就失傳了……”
2008年,9位老人參加了“誰不說俺家鄉好”山東地方文藝電視大賽,并獲得了最具特色節目獎。2009年壽張黃河硪號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冀艷峰介紹,由于壽張黃河硪號的傳承人現在越來越少,為了保護硪號的傳承,鎮里做出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把這些傳承人都請到一起,把他們唱的歌詞、曲調拍攝記錄下來,還從鎮里的工作人員中找了12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每天下午完成工作后就跟隨9位老人一起在院子里學習拉硪號子。其中的一個小伙子張陽說,現在已經學會了3種曲調,他們明白學習硪號的重要性,所以會一直用心地學習下去,讓這民族文化的瑰寶一直流傳下去。來源:大眾日報 記者:王兆鋒 夏旭光
大約在14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在多弦樂器上加鍵而成的擊弦古鋼琴——克拉維卡琴。這種古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