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太原鑼鼓在并州大地滿地開花,開業、結婚、生日等慶典場面都少不了它的助興。太原鑼鼓也正在走向全國,走出國門。但是幾十年不變的曲牌早已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太原鑼鼓路在何方?一些鼓樂藝術家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太原鑼鼓走出國門聲譽高
20年前,一個叫王平華的人整理出一本關于鑼鼓的小冊子,“起個什么名呢?”王平華曾想過許多,但都覺得不滿意,于是便請教被譽為“山西鼓王”的王寶燦。王寶燦一句 “太原鑼鼓”,使流傳于太原地區的鑼鼓從此“名正言順”。
上世紀九十年代,王寶燦組織了10個鑼鼓團隊,南征北戰,在全國獲獎無數。有一年,絳州鼓樂團來太原,王寶燦將太原鑼鼓精英集中起來與它們搞了一次聯誼活動。活動后,一些人開始行動起來,首當其沖的是一個叫李建偉的,他將絳州鼓的一些技巧首先引入到太原鑼鼓中燜擊的部分,從此在太原鑼鼓表演中,鼓就有了層次。近年來,太重鼓樂團走出國門,多次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進行巡回演出和文化交流。
2009年3月,太重鼓樂團受邀在美國十七個州進行巡回演出,在美國掀起“中國擂鼓旋風”;2009年還參加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辦的華人慶建國60年華誕藝術表演;2010年9月,受加拿大邀請前往進行文化交流……從此,太原鑼鼓開始享譽全球,每到一處,觀眾都會被其宏大的氣勢所感染。
20年不變,太原鑼鼓現危機
上世紀九十年代,三晉大地上曾經鼓樂團遍地開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在一個個消亡。王寶燦說,20年了,我們看到的太原鑼鼓一成不變,即使有些變化,也只是形式上的改變,觀眾也早已看膩了。
王寶燦告訴記者,他9月份去臺灣完成那里學校的教學任務后,回來就不走了。他要專心做一件事,就是為太原鑼鼓做一個全面規劃。首先,他要開展技巧訓練,采用規范的動作和新的演奏方法,提高太原鑼鼓的觀賞性和藝術性。
太原鑼鼓的傳承需要更多有志之士,去開拓和研究。但是人才匱乏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所以,王寶燦想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培訓一批善于創作的人。他說,不要求這些人創作多少,但一定要敢于破舊立新,有一個新的思維觀念。王寶燦今年已經71歲,他告訴記者,他什么都不缺,就缺時間。他要在有生之年,做好這兩件事。王寶燦說,21世紀音樂的骨干是打擊樂,這是世界的潮流,在新形勢下,我們也得跨越轉型。過去的演奏思維與現在差距很大,單一的藝術不成立,必須進行借鑒補充和取舍。明年他一定要創立起當代的太原鑼鼓模式。
記者了解到,為了使太原鑼鼓得到進一步普及和提高,太原市首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基地——太原鑼鼓傳承培訓基地已于去年正式掛牌。近日,由王寶燦發起成立的山西鼓樂文化藝術研究會也已成立,它將致力于山西鼓樂研究和推廣。
眾行家為太原鑼鼓把脈 8月14日,來自全國各地的鼓樂專家學者齊聚龍城,為太原鑼鼓發展創新把脈獻策。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民族打擊樂學會會長李真貴說,太原鑼鼓近年來有了很大創新,廣場鑼鼓在原有的基礎上,氣勢更加宏大,群體性很強,但是太原鑼鼓想走向世界,必須發展舞臺鑼鼓,這就需要藝術化、小型化,對于太原鑼鼓來說,難度非常大。同時,搞舞臺鑼鼓不能脫離太原鑼鼓的風格。
廣東省音協副主席陳佐輝借用飲食文化中的“粗糧細做”,說明任何藝術品種,不管大的、小的,先把它做精致了,就一定能成功,能傳承下去。他說,太原市鑼鼓中的鼓樂已經可以了,但是鑼音樂還應進一步研究開發。
天津音樂學院王滿教授認為,太原鑼鼓雖然普及性很強,但它不是高層次的。太原鑼鼓也不是弄點好的搬到舞臺上,就能推到國際舞臺。它需要重新創造成為精品,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專業作曲、演奏等多方面通力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