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特征
錄入時間:2011/7/22 16:19: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考級]
三、作品獨特的創作手法
1、獨特的創作過程
《第二鋼琴協奏曲》創作過程很特別,他并沒有按照常規的先后順序寫作,而是先從第三樂章寫起,原因是接受達爾醫生的有效治療后拉氏淚如泉涌、他深怕這珍貴的創作靈感會很快地又消失掉,便立即動筆寫下了協奏曲的第三樂章(并且進發出的第一個創作火花就是第三樂章前奏的華彩段),拉赫瑪尼諾夫把最精彩的創作構思放在最關鍵的第三樂章可能也是此協奏曲的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緊接著是柔美寬廣的第二樂章,第二樂章完成之后,拉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公眾的反映,就率領莫斯科愛樂樂團在一次慈善募捐音樂會上上演了這兩個部分,他本人親自擔任鋼琴獨奏,演出獲得成功之后才接著把第一樂章完成。
2、獨特的開篇方式
樂曲的一開頭,拉赫瑪尼諾夫便打破協奏曲通常是由樂隊的某一樂器把主奏鋼琴逐漸帶入或是由整個樂隊輝煌的和冗長的演奏開始、而是由鋼琴奏出的八個似悠遠鐘聲的和弦,仿佛倒敘一般,把聽眾緩緩地帶人作曲家的童年回憶中,既具有震撼力又自然簡潔。
3、交響性的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既能表現鋼琴高超的演奏技巧,又注重與交響樂隊之間的比例關系,所以被稱為“鋼琴交響樂”。比如第一樂章開始部分打破了樂隊演奏呈示部引子的慣例,改由鋼琴獨自緩緩地奏出,極具特色。在這里沒有刻意的炫技和華麗的修飾,卻又恰如其分地突出獨奏樂器、可見,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都是以感情表達和獨特構思為基準進行創作,他的協奏曲風格偏重于交響性:又如第二樂章的再現部是通過弦樂以莊嚴肅穆的進行曲風格再現主部的第一主題、鋼琴則以八度和弦構成的發展部核心動機進行交相輝映,“交響化的鋼琴協奏曲”在這里做了充分的體現。
4、注重旋律
研究拉赫瑪尼諾夫第二協奏曲的創作風格特點。旋律高調、形象特點是理解該作品的必要條件。在拉赫瑪尼諾夫看來,旋律是音樂的“首要因素”,無論他的哪一部作品,最先深入人心并打動聽眾的都是他的旋律。人們常用“抒情性”或“歌唱性”來形容他的音樂,他繼承了俄羅斯音樂的傳統,是繼柴可夫斯基之后俄羅斯最偉大的旋律大師,他的旋律真誠、質樸,具有很強的音樂感染力。拉赫瑪尼諾夫還很重視復調旋律的寫作,他在樂曲中多次采用了兩條以上旋律線相結合,或者鋼琴與樂隊把各自不同的旋律相結合的形式,經常在高低聲部或鋼琴與樂隊中清晰可見,這種形式能夠更深層地表現作曲家復雜的思想感情和精密的立體性思維,這正是他的鋼琴織體的鮮明特色,各個聲部共同構成完美的結合。
拉赫瑪尼諾夫作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之一,以他對音樂的執著、勤奮和天賦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音樂作品,為俄羅斯乃至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首經久不衰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經過歲月的洗禮,并沒有被人們所遺忘,而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音樂舞臺上,成為世界音樂寶庫中不朽的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