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由陜西省文化廳、陜西省音樂家協會、陜西省歌舞團、陜西省陜北民歌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白秉權老師從事聲樂教學、傳承陜北民歌、培養演唱人才回顧座談會"在西安武警招待所隆重舉行。文化廳副廳長蔣惠麗、省音協主席尚飛林、陜西省演出集團藝術總監馮健雪、陜北民歌研究會會長賀藝等出席了本次座談會,來自北京、陜西等地百余名弟子、歌手,共同追憶先師音容,緬懷前輩風范。
白秉權,女,生于1930年10月,陜西省綏德縣人,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陜西省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歷任陜西省歌舞團藝委會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聲樂學會理事、陜西省音協理事、中國國際友好協會陜西分會理事、省政協委員、省文化廳高級職稱評委、省內外各類聲樂大賽評委、陜北民歌研究會常委副會長等。于2010年5月18日,因病瘁逝,享年80歲。
白秉權老師參加文藝工作63年,從事聲樂教學研究50年,嫡傳弟子300余人。曾主演《劉胡蘭》、《一個志愿軍的妻子》等歌劇。1956年省文藝匯演獲獨唱一等獎,同年參加全國音樂周,首唱《趕牲靈》、《跑旱船》、《買菜》等獲得成功,從此該作品傳向全國。1958年,由北京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個人編唱專集《陜北民歌獨唱集》。1986年由她策劃、并擔任副主編,錄制出版了《陜北民歌精選》盒帶。
她在成名之后,并沒有陶醉在掌聲和鮮花之中,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她動情地說:"是陜北民間音樂的乳汁哺育了我!"她曾十多次重返陜北,走訪老藝人、民歌手,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掌握了無以數計的民歌、道情、榆林小調、碗碗腔、二人臺、說書等珍貴的一手資料,并搜集、整理和改編了不少陜北民歌。如《回娘家》(陜北說書)、《走西口》、《送情郎》、《送大哥》、《棗園來了秧歌隊》、《圪梁梁上的二妹妹》、《繡荷包》、《九連環》(榆林小調)、《信天游》、《扛上土槍打游擊》等,部分作品被音樂院校編入教材,同時編入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的《中國陜北民歌》。
白秉權老師早在六十年代就應上海音樂學院著名聲樂教育家周小燕、王品素教授之邀,給聲樂系的全體師生教民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周小燕教授曾說:"我們就應請白老師這樣的民歌手教民歌,她懂聲樂理論,教得好、學得快,嗓子又舒服"。對于學生的演唱曲目,她從理解歌曲,感情處理,風格、潤腔、表演風度到臺步、眼神、手勢等都提出了嚴格要求,認真訓練。因此,她教出的學生,聲情結合較好,能很快地適應舞臺演出。
白秉權老師60多年來,走了一條學民歌、唱民歌、編民歌、教民歌、研究民歌唱法、傳承民歌藝術的求索之路,取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為中國的民歌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給后輩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