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交響曲》,G大調,作于1899-1900年,1901年11月25日在慕尼黑由馬勒指揮首演。
第一樂章 G大調,奏鳴曲式,指示為“緩慢地”
有一段以鈴聲與長笛構成短短的B小調序奏。轉為G大調后,呈示帶感傷味的第一主題,大提琴再以D大調呈示第二主題,其它樂器反復。小提琴接下這一主題后,突然減慢速度,雙黃管輕快地奏出呈示部小結尾。發展部為B小調,與序奏一樣以鈴聲與長笛始,小提琴以呈示部相同的調性奏第一主題,更富對位發展,呈示部各種材料多彩地發展后,以圓號與雙簧管出現第一主題變形而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小提琴奏第二主題,第二主題輝煌后,出現呈現部小結尾與第一主題,最后華麗地結束。
第二樂章 c小調,指示為“以輕松的動態”
有兩個中段,類似于諧謔曲。馬勒注明“友人海因在此演奏”,海因是死神的別名,所以這個樂章有“死亡之舞”之稱。獨奏小提琴指定要像古提琴,以提高一個全音來調弦和按普通調弦的兩種方式來演奏。這個樂章的獨奏小提琴起先的表現有蘭德勒舞曲風格,管樂出現序奏音型,變為F大調后進人第一中段,木管有優美的旋律。又一次出現序奏旋律后,轉為F小調,獨奏小提琴發展后,轉到D大調第二中段。第二中段使用第一中段的材料,最后平靜地結束。
第三樂章 G大調,指示“充滿安詳”,變奏曲式
先以大提琴呈示優美的第一主題,小提琴以對位旋律加入后,由雙簧管展開與第一主題成對比的第二主題,小提琴表現悲嘆的歌調。平靜之后,開始對位性的第一變奏。單簧管與大提琴糾纏著向前進行,升C小調強調第二主題后,轉入行板第二變奏。大提琴以舞曲風格優美地開始后,突轉為稍快的快板,接著是第二主題的變奏。然后是稍慢的第三變奏,從第四變奏形成高潮。木管暗示下一樂章的材料后,減慢速度,營造出神秘的氣氛而結束。
第四樂章 G大調,指示“極為溫和地”
整個樂章由4部分構成,第一段以單簧營與其它木管為主體,營造出一種天籟的氛圍,襯托女高音獨唱。第二段以第一樂章開始的鈴聲動機鋪墊獨唱,第三、四段都借用第一樂章的開頭,顯示出神秘性。這個樂章的《整個天國的歡樂屬于我們》的歌詞開頭是:“天國的歡欣屬于我們,塵世的歡樂何以足道,任憑那人間爭斗傾軋,都不能把我們的天國生活破壞,我們在這里生括無比恬美安寧,我們過的是天使的生活,卻能盡情尋歡作樂,我們又蹦又跳,載歌載舞,圣彼得在天國觀看我們。”結尾是:“世上沒有音樂,能與我們的音樂相媲美,那成千上萬名貞女,竟翩翩起舞,如癡如醉,圣厄爾秀拉在一旁觀看,頓開笑顏,西西利亞,她的至愛親朋,演奏得像一個皇家樂隊,天使的合唱,使我們興致勃勃,到達天國歡悅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