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始建于1963年,占地面積兩萬三仟平方米。1994年更名為長春教育學院附中后,教育學院在校園西側占地約1500平方米,建了一幢7000多平方米的綜合樓。1997年開始,學校大膽探索藝術教育之路,取得了豐碩成果,積累了寶貴經驗。據此,2003年7月長春市教育局決定將長春教育學院附中與長春教育學院剝離,學校更名為長春藝術實驗中學,繼續完成學區內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任務,發展壯大這所新興的基礎教育性質的藝術類普通中學。長春藝術實驗中學的成立,給學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把我校辦成一所全省及至全國知名的辦學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品牌學校,結合我校實際制定三年發展規劃如下:
一、辦學理念
藝術教育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思想觀念是教育教學行為的先導。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在全面實施"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素質教育過程中,基礎教育理所應當把開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創新教育作為重點。這樣才可能造就出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高素質新型人才,才可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藝術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和學習不可分割的部分。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激發其對美的熱愛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個性,促進其全面發展。
未來教育的發展將是研究領域的擴大與深入,各種學科之間的交叉與互補,邊緣的學科層出不窮。藝術的感受、想像、創造等能力,已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質。藝術課程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同時還培養學生整合創新、開拓貫通和跨域轉換的多種能力。建立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實現藝術與科學的交流,不僅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有利于改變傳統教育單一的思維方式,形成藝術思維、科學思維于一體的綜合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隨著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學校教育要與國際潮流接軌,著眼于與國際的交流和合作。注重學生視野的開闊,提高學生在社會大環境的角色意識和適應未來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容納、理解、吸收和判斷,尊重不同文化的價值。這也將對學校形成辦學特色,培養師資,擴大視野,促進教改起到積極的作用。
最近幾年來,我們國家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并提出“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的第六部分又明確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長春市教育局決定發展這所藝術實驗中學,就是給這些特長生創造一個既能發揮特長又能系統學習文化知識的環境,把他們集中在一起,由集中起來的有名望的專業教師集中傳授專業知識,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操練,很快消化理解所學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同時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統一安排文化課學習時間,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既能安心地學習專業知識,又能扎實地學完文化課必修課程,成為合格以至優秀的高中畢業生。讓他們在愉快的環境中度過美好的中學時光,為國家培養出懂藝術的企業家、科學家、工人、農民、干部和商人。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對社會在用的人。
二、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2001年6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學校確立了三年發展的總體目標:經過三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設成為“辦學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全省一流,國內知名的“名”(全國聞名)、“優”(優質教學)、“特”(藝術特色)、“全”(素質全面)的藝術類普通中學。
未來三年,我們將按照“全面發展,藝術見長”的培養目標,以“開發潛能,發展個性,培養創造力”為主線,構建“以美育人,以美揚校”的辦學模式。強化目標意識,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突出人文精神,努力培養一大批全面發展具有個性特長的優秀人才。造就一批嚴謹治學,熱心教改的研究型教師。開發優質實用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把學校辦成具有高品位,高質量,與國際接軌,有鮮明辦學特色的精品學校,成為長春市乃至全國教育界的一顆璀燦明珠。
具體目標:
1、建設一支富有創造力的教師隊伍
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們把今后幾年學校的工作重點確定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構建教師素質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真正達到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質量。
(1)提高教師學歷層次。到2004年,教師本科學歷達到100%,學校緊縮開支,拿出一部分經費,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到2006年研究生學歷達到45%。
(2)優化職稱結構。到2006年,高級職稱比例達到50%,中級職稱比例達到35%,初級職稱比例達到15%,做到高中初結合,老中青結合。
(3)推進名師工程。要培養出一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在學校現有省級骨干教師和市級骨干教師各5名的基礎上,再培育2名國家級骨干教師、10 名省級骨干教師、20名市級骨干教師和5 名特級教師。
(4)提高音樂、美術、體育等專業教師的素質。學校增加培訓投入,使專業教師的專業素質穩步提高,在本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5)培育教師的藝術素養。為適應我校藝術教育的特色辦學需要,學校將多層次培育教師的藝術創造力和鑒賞水平,注重教學的綜合化和藝術化。
(6)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能獨立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并具有較高的研制、開發教學軟件的能力,成為科研型教師。掌握必要的計算機及其網絡知識,正確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并制作相關課件,樹立網絡教育的服務觀,強化信息技術的整合功能,培養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以解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7) 教師具備一定的課題研究能力。教師個人有獨立的研究課題,承擔市級以上研究課題并發表相應研究成果,在相關領域有一定的影響。
(8)教師具備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教師能夠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學生的研究課題進行指導和評估,結合本校實際和藝術特色從選題、研究、結題上給學生充分的指導。在研究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師生共同進步和提高。
(9)教師的外語水平極大提高。部分學科實現雙語教學,青年教師外語達到高級水平,35歲以上教師外語達到中級水平。
2、特色學校,特色管理
特色學校,需要特色的管理。在管理實踐中,我們將超越經驗管理和制度管理模式,把開發教師創造力作為學校管理的核心,實行能動管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1)建立起完善的領導管理體制
完善校長負責制,使學校領導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籌建校專家咨詢委員會,吸收高校教師和科研專家、社會知名人士、教育行政領導和熱心教育事業的企業界人士等組成校專家咨詢委員會,充分發揮這些專家的參謀、咨詢、指導作用。
(2)建立起健全的管理運行機制
健全學校規章制度,進行民主管理。建立起自我激勵、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的“凝聚力”機制。在教師中推行自評與他評制度,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從根本上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營造支持創造性改變和持續進步的環境。實行學校領導下的級科任教師雙向選聘制度;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制度;形成學校與社區的雙向互動機制。
(3)建立管理信息系統。
現代的教育管理須建立現代的完備的管理信息系統,建立校園網站,實現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學生管理“一卡通”制度,全部管理實現網絡化。
(4)開展優化校園形象工程建設
校園環境、校園形象是面向社會的窗口,是未來一段時期內勢在必行的基礎工程,它包括優化學生行為規范、優化教職工工作作風、優化班級管理、優化校園環境等方面。 我們將繼續實行校園封閉式管理,完善各種師生管理和評價機制;結合藝術教育特色,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努力營造藝術教育強有力的人文環境。
3、設施齊全,設備先進
目前學校只有20個教學班,其中初中12個班,高中8個班,學生總數800余人,教取工95人。幾年來由于辦學經費不足,辦學條件差,甚至缺乏基本的辦學設施,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學校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預想三年內學校要發展成初中18教學班,高中18個教學班,由于專業特點的需要,從2004年開始,招收初中舞蹈、器樂各一個班,總計36個教學班的規模。高中專業設置有音樂、美術、舞蹈、演播、體育等,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提高辦學水平。現代化高質量的教學 需要現代化的教學 設備做保障,為此,學校將在三年之內逐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1)建一座綜合藝術樓和體育館
校舍不足已嚴重制約我校的發展。現在的狀況到2004年秋季就無法維持。因此學校計劃從現在起自籌資金(貸款等),明年建一座綜合樓。裝備琴房、畫室、演播室、舞蹈室、普通教室、校園電視臺等,保證教學和學生藝術素養的形成。體育館面積可達6000平方米,有籃球館、游泳館等,既滿足體育教學的需要,也滿足體育特長生訓練的需要。
目前學校占地面積剩兩萬余平方米,現有教學樓占地4000余平方米,新建藝術綜合樓、體育館約占地三千平方米,校園仍保留10000平方米的運動場和兩個籃球場,一個體育器械訓練場所,可以滿足學生活動的需要,校園也會更加美觀。
(2)信息網絡系統
學校建成高集成的教育教學校園網,現代化的電視雙向控制教學系統,校園網主控室連接教學樓、教師電子備課室和學生電子閱覽室,設有高配置的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36個教室都配備懸掛式29寸電視機和大屏幕液晶投影機,可進行課堂多媒體教學,教師同步電子教學資源可以在網上與學生實現共享。
(3)按照藝術規律美化校園環境
學校環境做到美化、凈化、綠化和樂園化,讓每一寸空間滲透美,成為學生心曠神怡的藝苑風景線。創造出“花木有聲,墻壁有情”的校園環境。成立電聲樂隊、鼓號隊、合唱隊、舞蹈隊、校園電視臺,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感受美,體驗美,提升審美品味。
4、重視國際交流合作,形成學校國際化特色
教育的國際化,要求教育在增強與國際教育接軌和理解的過程中,要打開校門、國門,培養學生廣闊的視野和開放心態,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容納、理解、吸收和批判,確立自我意識和愛國之心。加強我校與美國、日本、東南亞各友好國家普通中學和高等院校間的合作交流,把學校建成具有開放性、國際性特征的一所充滿活力的名校。
三、實施策略
未來的社會充滿了機遇和挑戰,它在沖突和變革的跌宕中前進,只有我們以科學的思想方法武裝自己,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才能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才能逐步實現理念——現實——理想的發展目標。
1、提升辦學思想,更新辦學理念,努力探索以藝術教育為特色的辦學模式。
提升辦學思想就是要按照《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賦予學校“全面發展,藝術見長”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內涵,致力培養有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成功心態并立志為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振興的各類優秀和杰出人才,出色的完成學校承擔的社會公共職能和社會歷史使命;更新理念就是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針對藝術中學自身特點,開展具有實效性、系統性、創新性學習活動,以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為使藝術類普通中學走向健康發展軌道,必須從理論和實踐兩 個層面上探索學校獨特的辦學模式。
2、全面實現教育技術現代化,確立重大的改革項目和實驗課題。
三年內,建立學校網管中心,教學資料庫、學校網站、興建校園電視臺;實現室室通網絡,班班有網頁,成套多媒體設備進入每間教室,開展網上輔導、網上問答、網上談心等多種形式的教育交流活動。也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條件,加強校際、國際的交流,尋求合作辦學、網絡辦學的契機,為我校揚名,樹立起品牌藝術實驗中學形象。
倡導科研興校,從經驗與理論,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中尋找改革與發展新的增長點,不斷促進學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研究和探索藝術教育的發展之路,以科研促發展。
3、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倡導人文精神。
給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給人以啟迪、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學生的品格、人格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對于藝術中學,校園文化更是學生向同伴、向師長、向社會展示自己的 窗口,我們將以“讓教室靚起來”、“出版校園宣傳欄”、“更換走廊畫報”、“個人畫展”、“小型音樂會”等系列活動,營造出我校獨具特色的人文氣息。
長春藝術實驗中學,長春市教育局直屬事業單位,是吉林省唯一一所藝術類普通完全中學。
學校位于長春市南湖之濱,風光旖旎,環境幽雅。學校毗鄰長春理工大學、空軍飛行學院、長春大學、吉林省實驗中學、東北師范大學附中初中部、吉林省第二實驗中學、東北師大附小分校等優秀的大中小學,文化氛圍濃厚,教育資源豐富,是孕育藝術靈性的搖籃。
1997年學校開始招收具有音樂美術特長的應屆初中畢業生,為高等藝術院校培養合格的藝術人才。幾年來學校對藝術教育進行大膽的研究和探索,以“藝術教育興校,課堂教育創新“為目標,構建”以美育人,以美立校“的辦學模式,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有效地實施了素質教育。
學校占地面積22361平方米,校舍建筑總面積12000平方米。學校不斷加強教學基本建設,已陸續完成千兆校園網、閉路電視網和電話程控交換網,并搭建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平臺系統。裝備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室,教學圖書館,教師電子備課室,理化生實驗室,語言教室,專業畫室、琴房和電鋼琴室等。
學校以發展為第一要務,集全校之智,舉全校之力,逐步把學校建設成為辦學條件好、管理水平高、發展潛力大,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全國知名、省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特色中學。
辦學目標
把我校建設成為“辦學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全省一流,國內知名的“名”(全國聞名)“優”(優質教學)“特”(藝術特色)“全”(素質全面)的藝術類普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