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大劇院五月音樂節將隨著今年五一小長假的到來而拉開序幕。在本屆五月音樂節上,國家大劇院不僅一如既往地集合名團名家的高品質演出,同時也將繼承以往開拓音樂表演新形式的傳統,經過兩年“室內樂”音樂節的培育,北京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室內樂愛好者,本次開幕演出——“小提琴女神”穆特的獨奏音樂會已經早早就被樂迷關注,門票所剩無幾。在此之后,兩場精心策劃的音樂會將讓樂迷們耳目一新:5月4日,四位當今國際樂壇風頭正健的青年鋼琴家將為觀眾獻上一場別開生面的鋼琴音樂會;而5月8日,“亞洲打擊樂第一人”李飚將與法國的鋼琴“姊妹花”聯袂獻上一場難得一見的鋼琴與打擊樂的美妙對話。
四新銳鋼琴家同場競技 姐妹花與李飚交相輝映
即將在5月4日首次亮相國家大劇院的四位青年鋼琴家是著名的基辛根音樂節舞臺上的“原班人馬”,不僅在國際頂尖鋼琴比賽中獲得大獎,并且成為近年來在國際音樂舞臺上嶄露頭角的新銳力量。這其中包括曾經獲得第57屆布索尼國際鋼琴比賽頭獎的烏茲別克鋼琴家米哈里·利菲茨;2003年獲得英國利茲鋼琴大賽銀獎的俄羅斯鋼琴家尤金尼亞o魯冰諾娃則是國際頂級唱片公司EMI近年來的重點培養對象;而另一位俄羅斯鋼琴家伊戈爾o列維特年僅23歲就曾經與倫敦愛樂樂團、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等頂級樂團進行合作,并曾獲得過2006年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師賽的金獎;四人中最年長的羅馬尼亞鋼琴家赫伯特o舒赫則已經多次在琉森音樂節、薩爾茨堡音樂節等歐洲一流音樂盛事中大顯身手。屆時,這四位年輕人將以各式“花樣”組合玩轉鋼琴,從獨奏到雙鋼琴,再到四手聯彈,保證讓觀眾大開眼界。
四架鋼琴的花式組合就足已讓人眼花繚亂了,而當鋼琴與打擊樂握手言歡又會激發出怎樣的聽覺新體驗呢?在漫長的音樂史河中,打擊樂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發明的音樂形式,而鋼琴在世界音樂史中雖然有三百年的歷史,但是和作為“音樂祖先”的打擊樂相比,被譽為樂器之王的鋼琴仍然只能算是“后輩”。但十分有趣的是,二種樂器雖然形態不同,風格迥異,音質、音色也都相差甚遠,卻都是以敲擊發出音響和共鳴,從而形成悅耳旋律的。因此,看似毫不相干的兩種樂器實際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世紀三十年代,巴托克就曾創造出《雙鋼琴和打擊樂奏鳴曲》,極大豐富了鋼琴的音色和演奏方法。在今年的五月音樂節中,國家大劇院就將讓打擊樂與鋼琴再次“聯姻”。5月8日,中國打擊樂界的領軍人物李飚和他的打擊樂伙伴將與來自法國的鋼琴姐妹花組合蒙娜·巴德和里加·巴德進行精彩合作。
“一菜兩吃” 鋼琴與打擊樂烹調數種特色菜
與國家大劇院以往鋼琴獨奏會中出現的“大部頭”鋼琴作品不同,在5月4日和8日的兩場音樂會中,將有多部在北京音樂舞臺上罕見的靈動作品。在這兩場音樂會中,觀眾將有幸同時領略到多種不同的演奏形式,從獨奏、四手聯彈再到鋼琴與打擊樂合奏,曲目則從巴赫、舒伯特、李斯特再到拉赫瑪尼諾夫,兩場音樂會儼然構成了一部鋼琴音樂的發展史。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二場音樂會不在同日舉行,卻在內容上相互呼應,在4日開場出現的巴赫《F大調意大利協奏曲》在8日的演出中將搖身一變,成為一部由打擊樂和鋼琴合作呈現的全新曲目。這樣“一菜二吃,一曲二奏”的情況在北京音樂舞臺上十分罕見。
而在體會了一種菜品二種吃法的妙趣后,觀眾還將聆聽到幾部似曾相識卻又聞所未聞過的新派“改良菜”。5月4日,觀眾將欣賞到李斯特根據舒伯特藝術歌曲改編的鋼琴獨奏曲,以及根據貝利尼的歌劇《清教徒》中的旋律改編的《行軍變奏曲》。而在5月8日,則有波蘭作曲家盧托斯瓦夫斯基創作的《帕格尼尼變奏曲》。知名樂評人景作人介紹說,歷史上勃拉姆斯、施特勞斯、拉赫瑪尼諾夫都曾經以帕格尼尼的音樂主題進行過創作,而盧托斯瓦夫斯基版的帕格尼尼本身就十分稀罕,至于再次改良后的打擊樂和雙鋼琴版本就更能激發人的好奇心。屆時,二位打擊樂手將和巴德姐妹同臺競奏,在玩轉拉威爾絢麗的管弦樂色彩的同時,兩種樂器究竟誰能在這場樂器比拼中獲得更多掌聲,則只有到音樂會后方能見出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