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波曲》作于1952年冬,是一首感人的敘事詩。結構嚴謹完整,旋律深沉動聽,樂曲表現了作者對于過去流浪生活的痛苦回憶和內心不平的煩懣情緒。
《流波曲》是盲藝人孫文明的代表曲,創作于1952。這首樂曲是他流落異鄉困苦生活的真實寫照,他把自己比作默默流逝的水波,借琴聲傾吐痛苦的心聲,其思想內涵非常深刻。旋律凄苦、纏綿、深沉,表現感情真摯。
樂曲結構短小,結構布局合理,特性音調貫穿全曲,起到點題作用,并以此把全曲劃分為五個段落:
第一段旋律向上引發,旋即下落,表達了欲訴還休的痛苦。第二段在高音區上作多次八度來回跳躍,抑揚有致,深沉悱惻。第三段是進一步發展了前段的樂思,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憤懣不平。第四段進入高音區,是一個展開性段落,因受阿炳曲《二泉映月》的影響,出現與其相似的旋律。第五段融合了一、二段的特性音調,以第一段的末句作為樂曲的終止。
孫文明演技高超,演奏風格獨特,在二胡演奏技法上有許多的創新。他的二胡把位極大,甚至創造了不用千斤的演奏方法,其定弦要比目前的標準低大六度。因此《流波曲》用“5—2”弦演奏為“1=降B調”。全曲節奏舒緩,首尾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