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簡介
貝多芬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親自命名為《田園》。本曲大約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于寫景”。
創作背景
貝多芬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里寫成。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在值得紀念的貝多芬生活遺跡中,有一處是著名的“貝多芬小路”,這條小道之所以著名,不僅是因為貝多芬常在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響曲就是在這里產生靈感并構思的。“貝多芬小路”位于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這個地名對于貝多芬來說非同尋常,1802年他住在這里時寫下了“海利根遺囑”,當時他幾乎自殺。1808年貝多芬再次在這里賃屋隱居,寫下了他的第六號交響曲。
樂曲賞析
F大調第六交響曲共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
第一樂章,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由雙簧管呈現出明亮的第一主題,充滿著濃郁而清新的鄉間氣氛,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悅心情。音樂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進行,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反復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題上加以他善長的發揮手法,只是樸實地重復,形成恬靜清新的自然美景,音樂自然流動,沒有強烈的力度變化,表現出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寧。
第二樂章,在溪邊。很快的行板,描寫的是“溪邊小景”,降B大調,12/8拍子,奏鳴曲式。 這是一個描寫靜觀默想的樂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現的第一主題顯得悠揚而且明亮、清澈。音樂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緩平靜,偶有熏風微拂,水面上蕩起輕微的漣漪,扭動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樹影。遠處的樹林好像在做著深呼吸,音樂的律動微微開合,暗示著一種生命的韻律涵養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組木管樂器摹仿的鳥鳴打破了寧靜,音樂更加富于詩意。據《貝多芬傳》的作者辛德勒記載,他曾經陪伴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條山谷旁的小溪邊漫步,途中,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樹說:“我就是在這兒創作了《小溪邊》,黃鸝、鵪鶉、夜鶯和杜鵑,都鳴叫著,我把它寫進樂曲里了。”
第三樂章,鄉村歡樂的集會。快板,F大調,3/4拍子,詼諧曲。這個樂章的主題是如牧笛風格的旋律,單純活潑,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樂的舞蹈。音樂取材于民間旋律,描寫鄉間村民興高采烈的舞蹈場面,活躍而喧鬧,質樸而粗獷,像一幅色彩鮮明線條粗豪的民間風俗畫。當歡樂的場面達到頂點的時候,音樂出現了一些不安并很快變成遠處的雷聲,歡樂的集會被打斷。
第四樂章,暴風雨。快板,f小調,4/4拍子。在這一樂章中,狂風呼嘯,裹挾著雷電排山倒海般襲來,轉瞬間便籠罩了一切。整個樂隊都在急速飛旋,弦樂刮起一陣陣旋風,倍大提琴發出沉重的怒號,短笛凄厲的尖嘯像是狂風的呼哨,銅管和定音鼓的霹靂令大地震顫,包含樂隊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風暴在橫掃一切,想把世界帶進地獄一般。但是,“卷地風來忽吹散”,暴風雨很快就過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園牧歌。
第五樂章,牧人的歌。小快板,“牧歌,暴風雨過后歡樂和感激的心情”,F大調,6/8拍子,回旋的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恬靜開闊,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現了雨過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復斜陽,大地恢復平靜,草地發出清新的馨香,牧歌傳達著對大自然的感激心情,這種喜悅、安寧、欣慰的情緒一直貫穿這個樂章,整部交響樂在這樣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