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地了解調性與曲式,可以明確樂曲的寫作結構,使演奏更加理性。對以上四個樂章的音樂理解,說法各有不同,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處理的空間很大。這樣看,想象力在演奏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音樂是聽覺藝術,時間藝術,抽象藝術,隨著聲音的流逝,演奏逐漸完成。想象力的發揮,一定要結合音樂作品創作年代、作曲家創作個性,多聽不同版本的唱片,養成積累綜合音樂知識的良好學習習慣,久而久之,自然會摸索到不同音樂時期表達音樂規律的方法。
移植后的弗朗克A大調大提琴奏鳴曲,在演奏中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作品整體風格的把握。四個樂章連續演奏,各樂章之間既要保持獨立性,又要兼顧連接性,通過速度、力度、音色等演奏方式,統一協調,恰到好處的表現音樂內涵。
2、音準調性的把握。這首作品臨時變化音很多,演奏時應該明確認識調性以內音符與臨時變化音符。通常相同音符會因調性更改,使實際音高產生微弱變化,如果不加以分析的按照慣例演奏,定會影響音樂的韻味。演奏者因調性變化,要及時調整聽覺感受,通常,半音演奏與十二平均律相適宜,旋律(雙音)演奏與純律相適宜。
3、演奏技藝的難度。首先是音準。超出4度音程的換把不時出現在高音區,給音準造成難度,對手指的準確性要求很高。其次是發音。由于該曲不是大提琴原創作品,被移植到大提琴后,高音區演奏較多,而A大調的3個升號與數量不少的臨時變化音,都相對限制了樂器的聲音振動。因此,發音質量,構成訓練難點。第三是揉弦幅度與力度。根據旋律發展需求,在不同音區的揉弦動作,隨之調整幅度,避免速度頻率雷同一致。高音區、長時值音符的揉弦,特別需要在右手弓子配合下的手指關節支撐力與聲音力度的持續力。
4、情緒的控制。自始至終的聽見自己的演奏,是控制情緒的關鍵。當技術有了較好的把握后,只有合理運用技巧,理性適度的釋放情緒,是演奏者逐漸走向成熟的必經訓練途徑。理性體現在:能自如控制音量、音色、音準、節奏、速度,一切動作(技術動作與肢體語言)都在清醒的思維意識下完成。反之,憑直覺、靠熱情在沖動下的演奏,時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如聲音粗糙、節奏不準、弓速不均、忘記樂譜等。
5、關于音樂記憶。按照慣例,通常室內樂奏鳴曲可以看譜演奏,而在專業教學期間,為鍛煉學生們的演奏記憶力,有些學校在考試時要求大家背譜演奏,由此,變化多端的旋律,使得首調記憶與手指記憶的背奏方式,都顯得很不可靠。只有嚴格按照樂譜標示認真記憶每個音符(音符特定位置與規定指法)、樂譜中的所有細節(表情術語、演奏術語、速度術語、休止節拍等),才能達到準確的背奏效果。
6、這首作品屬于室內樂奏鳴曲,演奏中大提琴與鋼琴各占一個聲部,二者缺一不可,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由于客觀條件所限,許多演奏者只有在臨近登臺時,才有機會與鋼琴合作,這種無奈的狀況,使得這部室內樂奏鳴曲(其他奏鳴曲也有類似狀況)失去了原有的藝術效果。建議個人聲部已經練的比較熟悉的演奏者,要盡早與鋼琴合作。室內樂(三重奏、四重奏等演奏形式)真的需要演奏者擁有很多共同的合作時間,配合默契是在不斷磨合中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