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腿琴:又稱“牛巴腿”。侗族古老的民間拉弦樂器。因形體如牛腿而得名。明清史書記載稱之“二弦琴”,黔東南的侗族人民,還由它兩根空弦發出的諧音而稱之為“給以”、“果給”,流行于黔、桂、湘三省洞鄉山寨。古老的牛腿琴琴體長50厘米左右。用一整塊杉木制成,下半部挖空。上面蒙以杉木或桐木面板而成共鳴箱。琴頸較寬,上端的琴頭呈方形。兩側各置一個硬木強軸,兩條琴弦采用細棕繩。琴的尾部釘有一小塊牛皮,皮上鉆有小孔用以系弦。弦馬置于面板中部,弓子用細竹為桿,系以一縷棕絲而成。牛腿琴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使用棕絲弓摩擦棕繩弦。所以它的發音纖柔而略帶嘶聲,音色別具一格。能夠與人聲、語言十分密切的結合,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方風格。 牛腿琴在民間,多為自制自用,尚無統一標準,不僅使用的材料有別,琴的大小也各異。在三江侗鄉多為琴長55 厘米、寬9 厘米、厚5 厘米的小牛腿琴。改革后,擴大共鳴箱,在弦馬一側的面板上開了音孔,在面、背板之間支以圓形木質音柱,增加了按音指板,先后采用絲弦和鋼絲弦,改用馬尾弓等。擴大了音量和音域,使琴聲清脆鏗鏘,音色明亮動聽。有的還在牛腿琴的尾部置以彎形金屬架,演奏時可挾于奏者腋下,使琴箱得以固定。既減輕了左手負擔,又豐富和發展了演奏技巧。創年代初制成低音牛腿琴,成為民族樂隊中的低音拉弦樂器,有良好的音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