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不拉:即“冬不拉”,哈薩克族古老的彈弦樂器。歷史悠久,制作簡易,音色柔美,富有濃郁的草原風味,在哈薩克族地區廣泛流傳,是民間歌手常用的伴奏樂器。經過改革,品種齊全、自成體系,除可獨奏或為彈唱、歌舞伴奏外,并能組成東不拉樂隊,演奏多聲部樂曲,有豐富的表現力。早在公元3世紀時,東不拉就已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了,今日,從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吹笛和彈東不拉的伎樂人》( 118洞)中,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時的風貌。在哈薩克族,很難找到不懂東不拉的人,有些家庭,老少都能彈奏幾曲。
東不拉哈薩克語;“東”是樂器彈奏之聲,“不拉”為,定弦之意,即指彈弦樂器。也有人解釋為:“東”是粗糙的木刻,“不拉”是張弦之意,就是在一個挖空的木頭上張弦的樂器。以前的東不拉多為阿肯彈唱使用,這種演奏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改革的樂隊東不拉,可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表現力極為豐富,運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彈奏出草原上淙淙的泉流、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嗚咽的駝吼和駿馬疾馳的蹄聲,并能完美地表達哈薩克族人民愉快的勞動和對新生活的熱愛。
流傳在民間的東不拉樂曲達200多首,其中以馬為題材的樂曲最多。其次為描寫狩獵生活、歌頌美麗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解放后出現的較優秀的獨奏曲有《高潮》、《熱愛祖國》、《延安頌》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協奏曲有《美麗的巴爾魯克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