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
京胡,又稱胡琴。拉弦樂器。
京胡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京胡于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劇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拉弦樂器,至今已有20O余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弦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又名擔子,多用紫竹、白竹或染竹制成,通常有5節,在上方的第一和第二節上,各裝有一個弦軸,下端的底節插入琴筒中,在筒里的一段桿身上,開有長方形、前后對穿的風口,它是琴筒的復共鳴部分。琴筒長11.4、后口直徑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弦軸黃楊或黃檀木制。琴碼竹制。弓子江葦竹制,上拴馬尾,長74厘米。張二弦,設有“千斤”。五度定弦,據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別為:反二簧do、Sol弦,二黃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常用的是D調、E調二簧京胡和E調、G調西皮京胡。音域約兩個八度。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