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多瑙河
錄入時間:2011/3/22 15:04: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藍色的多瑙河》
作品簡介
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全名《在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畔》,是約翰•施特勞斯所作170首圓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于1867年。
1866年,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慘敗,維也納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為振奮人心,作者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領導人赫貝克的委托寫作象征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圓舞曲。曲名和創作動機源自德國詩人卡爾•貝克題獻給維也納城的詩句,“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編成為管弦樂曲,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公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紹到英國、美國及其他國家,被譽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而后合唱曲也開始流行,歌詞由詩人格爾納特重新創作。
作品賞析
引子分為兩個部分。
樂曲開始,小提琴在A大調上奏出徐緩的震音,如黎明時平靜的多瑙河水微波蕩漾,圓號吹出一個充滿希望的音調,好似晨曦撥開了多瑙河上的薄霧,黎明到來。音樂生機盎然,安謐寧靜。第二部分是序引的小高潮,這個由木管樂器演奏的活潑清新的動機,配以典型的圓舞曲律動,如河水拍岸,生機勃勃,使人振奮。
第一圓舞曲。舞曲描寫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們翩翩起舞時的情景。輕快的節奏、明朗的旋律如多瑙河水暢流不息,它歌唱著美麗的藍色多瑙河,歌唱著灑遍春暉的奧地利人的故鄉。第一段的主題素材來自引子的動機。第二段由小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區斷奏,充滿喜悅,活潑而輕快。
第二圓舞曲是三部曲式。第一段旋律起伏、跳躍,給人以朝氣蓬勃的美好感受。中段的音樂婉轉而柔美,小提琴奏著主題,豎琴用琶音伴隨著,好像阿爾卑斯山麓的青年們在熱烈、歡快的舞蹈間隙,竊竊私語,互訴衷曲。
第三圓舞曲是二部曲式。第一段饒有新意,典雅而高貴。反復以后,對比性的第二段曲調生動活潑,富于流動性和旋轉性。
第四圓舞曲在開始時節奏比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連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圓舞曲是第四圓舞曲音樂情緒的繼續和發展,只是轉到A大調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聯想到在多瑙河上無憂無慮地蕩舟時的情景。第一段由木管樂器和小提琴弱奏出優美動人、舒展柔情的旋律。然后,在熱鬧的打擊樂器的伴奏下,歡騰、熱烈的對比樂段使全曲達到高潮。
樂曲的結尾有兩種,一種是合唱型結尾,接在第五圓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種是管弦樂曲結尾,規模較大,第三圓舞曲、第四圓舞曲及第一圓舞曲的素材—一再現,最后全曲在疾風驟雨式的節日狂歡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