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之夜
錄入時間:2011/3/21 14:51: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荒山之夜》是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這是在19世紀歐洲民族樂派興起后,俄國民族樂派利用本民族民間音樂、傳說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交響音畫。
《荒山之夜》完成于1867年,取材于俄羅斯民間神話傳奇。穆索爾斯基去世后,由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于1886年整理并配器。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來自地下深處非人類的轟鳴。黑暗幽靈的出現,以及隨后黑暗之神的登場。對黑暗之神的贊頌和陰間的祭奠,狂歡作樂。在狂歡作樂最熱鬧時,遠方傳來鄉村教堂的鐘聲,這聲音驅散了黑暗幽靈。破曉。這是作曲家對俄羅斯神話傳說的自由發揮。
樂曲以快板速度為主題,表現了狂歡之夜的情緒,直到結尾處,表現破曉之后的平靜才把速度放緩,樂曲開始于d小調,結束在D大調上。
樂曲開始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引領弦樂組以極低的音量演奏的急速三連音,起初聲音微弱隨后迅速提高,在弦樂飛速的行進后,木管、銅管樂器組先后加入,不協和的小二、增四、大七度以及復音程等多次出現,勾畫出荒山之巔群魔亂舞的瘋狂場景。群魔的出場是為黑暗之王“車爾諾包格”現身所做的鋪墊,長號與大號在低音聲部的齊奏演繹出威嚴而低沉的旋律。這是一個具有宣敘調一樣悠長的旋律線條。在這一旋律出現后,馬上出現樂隊齊奏,并升高半音模仿前段旋律,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樂曲逐漸加強力度,并在原本快板的速度上又加快了一些,整首樂曲到達激烈的高潮,狂歡進入了癲狂的階段,仿佛一個個幽靈在空中飛舞、騎著掃帚的女巫呼嘯而過……
突然,遠處傳來微弱而清脆的鐘聲,天已漸漸破曉,牧歌一樣的旋律預示著熟睡的農民已經蘇醒,這段純樸的旋律與前面戲劇性的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再也聽不到狂歡的喧鬧,群妖悄悄溜走,樂曲也在這樣的平靜安寧中結束。
《荒山之夜》是交響音畫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種樂器色彩鮮明,在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配器所帶來的不同音色對比,是一部長演不衰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