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五,作曲家,教授,博士(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現任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主任、研究生導師。從事音樂創作及現代作曲技法、管弦樂配器技法研究,兼任上海現代音樂學會副秘書長、東亞作曲家聯會中國協會秘書長。曾多次出任國家級和國際性音樂比賽評委。
尹明五出生于中國北方黑龍江五常。1985年,從黑龍江省牡丹江歌舞團任長笛演奏兼作曲,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作曲本科,于1990年以全優成績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并免試直升為作曲碩士研究生,繼續師從王建中教授。1992年碩士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1998-2001年(在職)攻讀作曲博士研究生,師從楊立青教授。在上音讀書期間,曾多次獲“沈心工音樂獎學金”、“傅成賢音樂獎學金”和“人民獎學金”。
尹明五作為長期接受嚴格技術訓練科班出身的作曲博士,在作品中所構筑的具獨特的、深刻的、富有邏輯的樂隊音響以及他在作品中鮮明地呈現出的交響性、哲理性,是不拘一格、嚴謹考究的。無論他創作任何形式任何風格的作品都非常注重對作品“本質”的要求,即在其題材和內容上一定是深刻和富于哲理性的。
他以扎實的配器技術和敏銳的音色感覺所著長,創作了很多具交響化的大型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大型現代舞劇《那年五月》(管弦樂,1995);交響序曲《印象》(1991);交響音畫《韻》(1992);大型交響合唱《飛向太陽-光的贊歌》(1998);為二胡與樂隊而作的《夕》(2006);多媒體·京劇·交響音樂劇場《白娘子·愛情四季》之第二樂章·夏(2009);《黃河九歌》—為混聲合唱與管弦樂隊而作(2009);為12人混合室內樂隊而作的《喚魂》(2002/2006);為長笛、單簧管和大管而作的《思》(1988);《長笛與鋼琴組曲》(1986);為男低音獨唱而作的《路》(1988);無伴奏混聲合唱《茉莉花》、《搖籃曲》(2003)等。其許多演奏發表于中國上海、香港、臺灣及韓國(首爾、光洲、大邱)、日本、丹麥、德國(柏林、漢堡、美茵茲)、奧地利等地區和國家,以及包括“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藝術節、韓國嶺南國際現代音樂節、東亞國際現代音樂節(韓國、日本)、首爾NONG Project國際現代音樂節、ISCM2002香港國際現代音樂節、2006第16屆歐洲合唱節(德國)、2006歐洲夏季古典音樂節(德國)等重大國際性音樂節。
他的作品曾多次在重要專業作曲比賽中獲獎,如:交響音畫《韻》(1992)獲“1999韓國第二屆大型交響樂作品作曲比賽”大獎(該賽史第一大獎);交響組曲《憶》(選自舞劇《那年五月》,1995)獲“2004全國第十屆音樂作品(交響音樂)評獎”大型作品三等獎;無伴奏混聲合唱《搖籃曲》(2003)獲“2004第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優秀作品獎(不分等級)和“2004上海市文藝創作”優品獎;《長笛與鋼琴組曲》(1986)獲“1991上海之春音樂節”新作品創作獎和“1991上海音樂學院室內樂作品作曲比賽”第一名;藝術歌曲《小河》(1986)和《太陽》(1987)同獲“1993上海‘春蘭杯’作曲、演唱雙大賽”創作獎等。
同時在教學中指導學生作品,曾獲得8項國際性作曲比賽獎項,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UNESCO國際青年作曲比賽”等分別在加拿大、韓國、日本、中國上海和臺灣等地舉辦的國際性作曲比賽。
尹明五在長期教學、創作、研究中,撰寫和發表了若干學術性論著,主要論著有:《盧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時期的創作思維及技法》(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獲“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獎)、《盧托斯拉夫斯基〈第二交響曲〉音色對比與配器布局》、《當代音樂創作中的若干管弦樂配器技術特征》等。
1999年獲“上海高校市級優秀青年教師”;2000年獲“寶鋼(全國)教育獎優秀教師獎”;2000獲“上海音樂學院(首屆)院長獎一等獎”;2004—2006年獲“賀綠汀音樂基金獎”七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