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春天》奏鳴曲
錄入時間:2011/3/15 17:09: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貝多芬的第5號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4號),通常也被稱作《春天奏鳴曲》(the Spring Sonata),出版于1801年。一般認為是由于此曲第一樂章所蕩漾的青春氣息,被人們恰當地稱為《春天奏鳴曲》。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快板樂章。第一樂章一開始,小提琴奏出了器樂化的抒情歌唱主題,這是這首奏鳴曲中最著名的一個主題,一股春風頓時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經過一個遠關系調的簡短連接部以后,進入副部主題。這是對青春年華的另一側面的刻畫,這段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對比,它充滿蓬勃的朝氣,剛健和充滿生機,具有不可阻止的動力性。副部也同樣被鋼琴緊接過來重復了一遍。展開部比較短小,同貝多芬中期創作比較沒有多少戲劇沖突和復雜曲折的調性變化。再現時與呈示部主題出現的順序交換了,最先有鋼琴奏出主題旋律,然后由小提琴重復。比較特別的是再現的和聲不是通常的屬和弦到主和弦,而是以一個F大調的中音大三和弦引導出主和弦。
第二樂章是一個慢板樂章,比較簡單的三部曲式結構,但有一個比較長的結束段。慢板旋律先由鋼琴演奏,小提琴與之親昵對話,小提琴雖然只用了很簡單的音型,但與鋼琴的二重唱效果極佳。
第三樂章為諧謔曲。這是一個復三部曲式,每一個部分又分為兩段。開始的主題由鋼琴奏出,活躍和充滿彈性的節奏。三聲中部改變了前面斷斷續續的節奏,以連續不斷的快速流動音型與第一段形成對比;第三段以da capo 形式原樣重復了第一段。
第四樂章是一個回旋奏鳴曲樂章,結構為A-B-A-C-A-B-A,一共有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首先在鋼琴上奏出,這段旋律情緒活潑,由三個向下的模進環節組成:第一主題的最后一次出現時進行了變奏處理,首先是鋼琴的變奏,使用了很富于鋼琴化的音型,使旋律隱隱約約,但可以分辨;然后是小提琴的變奏,小提琴變奏主要在節奏上突出了附點特征。整個奏鳴曲最后在鋼琴與小提琴的對話中愉快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