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其明(1930.5——) 中國最杰出的交響樂作曲家,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以其管弦樂序曲《紅旗頌》、交響敘事詩《白求恩》等一批大氣磅礴的交響樂杰作,開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國音樂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
個人簡介
呂其明,中國安徽省無為人。父親呂惠生是一位革命烈士,在抗日戰爭的峰火中為國捐軀。
十歲,隨父去淮南抗日根據地參加新四軍,先后在二師抗敵劇團、七師文工團、華東軍區文工團任團員。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 年起任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奏員。1951 年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1955年回上 海電影制片廠任作曲。1964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歷任上影樂團團長、上海電影總公司音樂創作室主任,歷任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文聯委員、中國電影音樂學會副會長。是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
著名作曲家呂其明(1930-)安徽無為人,1930年5月出生。是一位烈士的后代。10歲隨父去淮南抗日根據地參加新四軍,15歲入黨,1951年起從事電影音樂創作,先后在二師抗敵劇團、七師文工團、華東軍區文工團任團員。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學會副會長。 曾任上海電影樂團團長和上海電影制片廠音樂創作室主任,創作了60多部電影、200多部(集)電視劇的音樂,還有10多部大中型交響樂作品,成為中國樂壇的風云人物。
人物生平
呂其明,作曲家,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后任上海電影制片廠小提琴演奏員。每當演奏著優美的曲子時,他就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作出優美的曲子該多好。他決心讓夢想變成現實,于是一面用心鉆研中外音樂作品,一面拜師求藝。
1951年,他調到北京電影制片廠新聞紀錄片組任專業作曲,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音樂創作事業。在此期間,與人合作或獨立創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大型紀錄片的音樂。
1955年,調回上海電影制片廠,擔任故事片的作曲,創作的第一部故事片音樂是《水鄉的春天》。隨后,又為故事片《鐵道游擊隊》、《家》等作曲。他為《鐵道游擊隊》所作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充滿了濃郁的鄉土味,流暢上口,很快為廣大觀眾所喜愛,成為一首流行歌曲。
1959年后,任上海電影樂團副團長、團長,并進入上海音樂學院攻讀作曲和指揮。1964年畢業后任上影廠作曲、音樂創作室主任。
1964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歷任上影樂團團長、上海電影總公司音樂創作室主任。是中國音協第四、五屆理事 。先后為《鐵道游擊隊》、《紅日》(合作)、《白求恩大夫》、《霓虹燈下的哨兵》、《廬山戀》、《城南舊事》、《雷雨》、《子夜》、等六十余部故事片和十余部紀錄片作曲,并為《秦王李世民》、《向警予》、等電視連續劇、廣播劇作曲。其中《城南舊事》的音樂創作,于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廬山戀》的插曲《啊,故鄉》和歌曲《你應當留下什么》,獲全國優秀歌曲獎。 其他音樂作品還有交響樂《鄭成功》(與人合作)、交響詩《鐵道游擊隊》、隨想曲《霓虹燈下的哨兵》、序曲《紅旗頌》、交響敘事詩《白求恩大夫》等十余部,以及《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誰不說俺家鄉好》(與人合作)等歌曲三百余首。
藝術人生
呂其明1930年5月出生于安徽無為,父親呂惠生是當地很有威望的教育界人士,抗戰時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擔任新四軍第七師皖江抗日根據地行政公署主任。1940年,新四軍二師“抗敵劇團”演出小歌劇 《農村曲》,相中呂其明扮演劇中的逃難孩子小毛,這一年,10歲的呂其明和他12歲的姐姐呂曉晴就在新四軍這個革命的大家庭里,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