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愛樂樂團-概述 慕尼黑愛樂樂團被視為德奧作品最正統(tǒng)的詮釋者之一,德國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之一。建立于1893年,在被稱為“凱姆交響樂團”的時代,一大批知名的指揮保證了樂團高水準(zhǔn)的演奏水平,并且給當(dāng)時的一些作曲家提供了熱情的幫助。而這一互助的傳統(tǒng)一直保留至今。作為德國頂尖的三大樂團之一,該樂團曾先后與馬勒、瓦爾特、韋恩加德納費利克斯等合作,而馬勒的第四、第八交響曲及曠世巨作《大地之歌》均由該樂團首演。并被公認(rèn)為德國乃至全世界演奏布魯克納作品最出色的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是一個積淀豐富的百年老團,歷史上涌現(xiàn)過很多重量級的作曲家和指揮家。
慕尼黑愛樂樂團-簡介
慕尼黑愛樂樂團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三大樂團之一(另外兩只樂團分別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巴伐利亞州立交響樂團),成立于1893年。最初由一批熱愛事業(yè)的職業(yè)音樂家組成,成立之后迅速推動了交響樂音樂會在德國的流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該團被慕尼黑市政當(dāng)局接管,改為現(xiàn)名。
古典音樂史上將浪漫主義潮流推向極至的音樂大師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在1901年到1910年執(zhí)掌該團。馬勒第四和第八交響曲均由該團首演。1911年11月,古斯塔夫·馬勒逝世半年之后,曠世巨作《大地之歌》也由該團進(jìn)行世界首演。隨后經(jīng)過費德納德·羅威(Ferdinand Lowe)、奧斯瓦爾德·卡巴斯他(Oswald Kabasta)等歷任指揮的傾力打造之下,該團不僅水平突飛猛進(jìn),在歐洲聲譽鵲起,而且逐步確立了詮釋音樂巨匠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作品的顯著特點,并把這個傳統(tǒng)延續(xù)到了今天,躋身為德國古典音樂的代表樂團之一。
1979年,極富個性色彩的作曲家和指揮家謝爾蓋·切利比達(dá)奇(Sergiu Celibidache)擔(dān)任音樂總監(jiān),一直到1996年因病辭世。1998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詹姆斯·萊文(James Levine)成為該團指揮。2004年,德國年輕指揮家中的才俊克里斯蒂安·泰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擔(dān)任該團指揮。不論是貝多芬、勃拉姆斯或是斯特勞斯的作品,提勒曼都可以淋漓盡致地加以表現(xiàn)。
慕尼黑愛樂樂團-指揮
指揮克里斯蒂安·提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就已活躍于世界樂壇,在歌劇方面與指揮家卡拉揚、巴倫波英有過多年的合作。在指揮方面,不論是貝多芬、勃拉姆斯或是斯特勞斯的作品,提勒曼都可以淋漓盡致地加以表現(xiàn)。合作過的樂團有英國愛樂管弦樂團、德國柏林德意志歌劇院管弦樂團、美國大都會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等,提勒曼以當(dāng)今首席指揮名家之姿,與慕尼黑愛樂樂團一同騰飛。
提勒曼被稱為“聲音的魔法師”,那是因為賦予音樂真實的形體,詮釋了曲子前所未有的美感與真實,在棒下流淌出的音色如水彩畫般透明而鮮艷,用全新的觀念詮釋傳統(tǒng)音樂,從不刻意雕琢型。
1959年,提勒曼出生于柏林,四歲即開始學(xué)習(xí)音樂,而后于柏林愛樂卡拉揚基金會修習(xí)中提琴的同時亦額外鉆研指揮。畢業(yè)后提勒曼于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擔(dān)任歌劇排練助理。1979年擔(dān)任助理指揮,協(xié)助卡拉揚排練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之后不但擔(dān)任卡拉揚在柏林和薩爾茲堡音樂會的助理至1982年,也同時在拜魯特跟隨巴倫波英。1991年起提勒曼前往美國舊金山歌劇院指揮,兩年后獲邀與大都會歌劇院、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首張錄音灌錄貝多芬第五、七號交響曲更是一鳴驚人,展開國際性職業(y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