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肖邦所作四首敘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據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康德拉· 華倫洛德》在華沙起義的背景下創作的。全曲充滿了對過去生活的回憶以及對祖國的懷念,是一首熱情洋溢的愛國詩篇。(《康德拉· 華倫洛德》取材自古代,講述的是被日爾曼武士團俘虜的立陶宛少年康德拉長大后立志犧牲自己,為祖國報仇的故事)
此曲為奏鳴曲式,但有許多較為自由之處。
開頭是7小節的引子。第8小節開始,作者想要講述的故事開始,這里有一個主題與和聲進行錯位的現象。第9小節在和聲上是引子的終止式,但從速度、節拍上已經進入了主部,從而形成了和聲不到位的情況。主部是從引子的補充終止開始,并且屢次反復:Ⅳ-Ⅵ-Ⅴ。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嘆息。共28小節。最后停在g小調的屬七和弦上。
第36小節開始進入連接部,從g小調的主音開始,以4個一組的8分音符為單位進行,4小節之后,單位進行了變化,頭一個音符變為2分音符此時,音樂變的不安起來,甚至讓人覺得驚惶,音樂變的越來越快,仿佛海浪般洶涌而來,從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讓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懼和無助……這是一個具有獨立的藝術形象和主題功能的段落,規模較大。調性經歷了g-a-g的過程,左手始終有著主持續音的伴隨,仿佛是掀起惡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沒有擔負起真正連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寧靜的時刻,副部主題悄悄地來到了。
一段抒情性的嘆息,是大家較為熟悉的旋律,降E大調開始,共15小節,是個8+7的復樂段結構左手以琶音為主,悠美而且讓人覺得背后蘊藏著無窮的能量似的。
結束部從第83小節開始,主部素材派生而來,但是,它延續了副部的降E大調,依舊是嘆息,依舊是呼喚,催人淚下的感動。
接著94小節開始進入了展開部。在a小調上開始,并始終有屬持續音伴隨。首先展開主部,具有悲劇色彩。作者在展開手法上采用了性格變奏,在展開時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第106小節展開了副部主題,此時曾另人感動的副部主題爆發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樂形象變的極具英雄氣概,調性經歷由A大調—G大調。這是副題的一次性格變奏,具有動力性。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織體都變的非常飽滿,每個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聲般撞擊著人們的心靈,那是渴望自由的吶喊,那是對敵宣戰的吶喊!
第126小節開始展開連接部素材,這是一個即興的樂段,無法看清句子的脈絡。在降E和聲大調上展開,具有幻想的性質。
第138小節是展開的第四個段落,左手具有圓舞曲的節奏特征,仍在降E大調上,并且在主題上具有諧謔曲的特征。第146小節,開始準備再現降E大調上,但從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在經過長距離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第167小節,副部首先出現在再現部中,此時的調性卻仍在降E大調上竟然沒有和主部的調性統一,此時的再現仍似乎動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時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為8度雙音,但有許多自由變奏的因素,顯得情緒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讓人感覺勝利是最終的。但是隨后在第180小結,再現了結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現了嘆息,其中透著無比的無奈,讓人覺得結果也許并不太妙,也許全曲的結尾會給一個答案的。左手的伴奏延續副部再現的織體,主持續音仍保持著,第194小節,在g小調上出現了主部再現,并始終在終止四六——屬——主的連接上,天空的烏云變得一望無際,仿佛要吞下整個世界似的,只剩幾縷陽光還能艱難地透出讓人分辨這是白晝而非夜晚。悲劇的色彩讓人更加清晰地感知。樂段在208小節完全收攏。接著是龐大的尾聲部分,期待著的結局就將出現。
尾聲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一個每句為4小節的四句體,非常方整。第二個段落從第224小節開始,它是前面第216—221小節的重復。第三部分是尾聲的尾聲,在長長的音階從下快速把人拋向高空,有迅速的墜落,主部的悲劇主題交織在激烈的動蕩中,最后,在非常刺耳的雙手反向—同向的八度中,結束全曲。
曲中有許多具有幻想、變奏等因素的成分,比李斯特開創的主題變奏要早。曲中副部與主部在再現中的不統一,使調性布局出現了奇特的對稱現象:
g—降E—a—A—降E—g
作者在展開部中的愛國熱情逐漸的增長,在經過展開部的洗禮,所有的懷念和回憶都有了一種英雄般豪邁的氣概,在最后仍回到了悲劇性的高潮。這首曲子是肖邦又一從抒情到悲劇結局,具有較強戲劇性的作品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