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古箏藝術應有的認識
古箏是一門怎樣的藝術?
(一)入門易,提高難
現在社會上的“古箏熱”與古箏音樂的美是分不開的。這種美是數千年以來,特別是與近年來無數音樂人的努力分不開。古箏藝術的確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受到熱愛是必然的。但是也不排除這樣的因素在起作用:古箏相對其他樂器,比較容易入門。它弦數不多,音高容易掌握,簡單的樂曲演奏起來不困難,這些先決條件,使古箏成為一些想要學習和掌握一種樂器的人的首選。這當然是好事。但是,隨著對古箏藝術的探索與開拓。在一代又一代音樂工作者的努力下,古箏演奏的技術、技巧、表現力和演奏難度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提高。勾、托、抹、撮、吟、滑、揉、按等手法達數十種之多。現代的古箏曲作者創作和改編的古箏曲,充分運用了這些技法,不掌握這些技術和學會運用這些技巧,是根本不可能演奏成功的。《漁舟唱晚》是一首的4級樂曲,一般認為它比較容易,可是在考級中,多數考生卻達不到樂曲的快板樂段所需的要求。更不要說7級的《戰臺風》、9級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中表現暴風雪那種激烈、高昂情緒對速度的要求了。快速度難以掌握,樂曲的完整性就更不容易做到。如力度、速度、音色等變化都極其講究,需要通過長期的刻苦訓練才有可能掌握。
(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鮮明
古箏是我國地道的民族樂器,它的吟、滑、揉、按等手法產生的旋律變化帶著漢語四聲的明顯烙印,是其他語言系統民族的音樂所沒有的。地方語音的不同,又帶給不同樂曲不同的地方特色。《秦桑曲》的“秦”味、《瀏陽河》、《洞庭新歌》的“湘”味,《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蒙”味、《雪山春曉》的“藏”味等等,都要依靠不同的手法變化來表現。這不僅要求技術全面,還要懂得不同民族的性格和語言,才能把曲子的韻味表達出來。
(三)古箏曲對演奏者的二度創作要求更高
古箏的技法極其靈活,在曲譜中作曲者會盡量標明。演奏者要盡量讀懂曲譜,按曲譜的提示進行演奏。但由于許多作曲者并不從事古箏演奏,不很熟悉有些技法及其表現特點;更多的則是因其變化多端、無法標明而省略,演奏者如果僅憑曲譜演奏是很難使樂曲得到充分表現的。這就意味著對演奏者的要求相對更高。
三、幾點建議
以上特點古箏演奏者必須有認識。在這一認識基礎上,筆者再提出幾點具體建議:
(一)要在基礎方面狠下工夫。不僅初學要刻苦,認真打好基礎,就是達到了一定高度,也要常練基本功,就像國際水平的鋼琴家殷承宗現在還要常彈音階練習一樣;
(二)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并在演奏中努力表現。試想:沒有中國古代詩詞修養,怎么能使《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得到表現?沒有讀過《水滸傳》怎能理解《林沖夜奔》中林沖投奔梁山時的心境?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又怎能知道《漢宮秋月》中宮女的哀怨是怎樣的?文化修養不僅是音樂表達的基礎,個人的儀態和氣質都是文化培養出來的。修養不僅來自書本,也來自生活。讀書和深入生活對于演奏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三)從事社會藝術古箏教學的教師要認識提高自己的重要性。不要認為自己是音樂教師就能勝任古箏教學。最好向專業的古箏老師學習,提高技術和修養,做一個稱職的古箏老師,誤人子弟,也誤了民族古箏藝術的未來。
·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考級精講視頻
·古箏入門、每日必彈古箏指序練習曲精講視頻
·中央音樂學院古箏考級精講視頻
·新編古箏教程(修訂本一)精講視頻
·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箏考級精講視頻
·《古箏》考級指南精粹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