亻革鼓,是苗族支系亻革人(又稱亻革家)特有的棰擊膜鳴樂器,故稱亻革鼓,也稱祖鼓。流行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凱里等地。
相傳,亻革鼓為亻革人祖先所制,每寨一面,它代表亻革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民族團結興旺的象征。亻革人把它作為偶像崇拜,奉若天上玉皇。凡亻革家發生重大糾紛,必先到亻革鼓前焚香磕頭,然后才能評判是非。哪家亻革人遇 到災難,就要把亻革鼓抬到他家,以驅惡避邪,逢兇化吉。 鼓框用整段香椿或香樟原木掏空制成,兩端蒙以牛皮,皮面四周邊緣用雙排鼓釘固定。鼓體大小不一,常見者鼓面直徑35厘米~40厘米、鼓身長160厘米~250厘米,鼓腔中裝有若干谷穗、高粱、玉米、銀子和一支蘆笙。
· 資源五排苗族歌俗文化調查
· 屏邊苗族蘆笙文化初探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苗族民歌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苗族蘆笙舞
· 【音樂百科】中國少數民族民歌之苗族民歌
· 苗族蘆笙
· 【器樂常識】民族樂器:苗族蘆笙
· 【樂器知多少】苗族大嗩吶的結構
· 【樂器知多少】苗族大嗩吶簡介
· 【樂器知多少】苗族雙管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