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如輝(1910 – 1987), 作曲家,劇作家,演奏家,中國民族音樂家。曾用名許如煇 ,許呂呂 ,水輝,白沙,白水,古牧,代魯等。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10年7月10日,出生于浙江嵊縣。幼年家境貧困,念過3年私塾。新昌尚素高級小學畢業后,即到浙江余姚學徒。之后,舅父將他帶到上海。
1925年,許如輝15歲時,加入上海大同樂會,師從國樂大師鄭覲文,學習吹奏民族樂器。由于他聰穎苦學,不久便任大同樂隊司鼓,兼吹奏笛,箏,瑟,排簫,箜篌,琵琶及塤(塤又稱壎,為古吹奏樂器)等古樂器, 精通樂器百余種。1929年,許如輝創辦子夜樂會,譜寫了《四時吟》,《永別了,我的弟弟》,《賣油條》,《擱樓上的小姐》,《縫窮婆》等百余首流行歌曲,由當年播音歌星江曼莉,夏佩珍,余靜,包庸珍,汪淡淡,嚴斐等灌成唱片;30年代還創作并在上海電臺演奏了《杯酒高歌》,《還我河山》,《華夏之風》, 《古渡扁舟》, 《錦繡乾坤》等民樂合奏曲;以及中國交響曲《壯志千秋》和《新胡茄十八拍》。
1931年,許如輝進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基本作曲,為洪深, 陳鏗然, 李萍倩, 張石川,程步高, 徐欣夫, 歐陽予倩編導的《香草美人》,《桃李爭艷》,《女權》,《路柳墻花》,《劫后桃花》,《女權》,《翡翠馬》,《兄弟行》,《生龍活虎》,《金剛鉆》,《清明時節》,《夢里乾坤》等影片, 譜寫了電影音樂和電影插曲。胡蝶,顧蘭君,顧梅君,葉秋心等等,是演唱許如輝電影歌曲最多的影星.
后因抗戰爆發,許如輝隨遠房舅父,博古文學家錢智修夫婦,于1937年底抵達大后方重慶,任職重慶中央廣播電臺古箏演奏員,兼作曲, 譜寫了《寒夜聞柝》,《原野牧歌》,《憶別》等器樂曲;1940年,為何非光編導的電影《東亞之光》作曲。1941年,許如輝與鄭覲文之子鄭玉蓀聯手,在重慶恢復大同樂會,創辦大同難童教養院國樂團,大同劇社,中國國樂團,譜寫了《國家典禮樂章》(24章節),另創作了器樂曲《伯仲曲》,《大同樂》,《歡樂樂章》,《凱旋樂章》,積極投身抗戰文化活動。在重慶期間,許如輝還為郭沫若的話劇《棠棣之花》,《屈原》多次作曲;以及為馬彥祥的《鬰雷》,賀孟斧導演的《忠王李秀成》,冒舒湮編劇,秦怡主演的話劇《董小宛》任音樂設計。1945年5月1日,許如輝編劇作曲,蘇怡和陶金導演,楊薇主演的抗戰音樂劇《木蘭從軍》,在重慶抗建堂公演,連滿3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