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1933-),浙江諸暨人。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后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并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后,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何占豪在音樂創作上有一個座右銘:那就是“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余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來形式民族化”為主。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梁祝》蜚聲樂壇譽滿中外后,他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等大型器樂聲樂作品相繼問世,這一時期的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八十年代以后,何占豪又把“民族音樂現代化”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除了將《梁祝》改編成高胡協奏曲和琵琶協奏曲外,還寫了二胡協奏曲《亂世情》、《別亦情》,二胡與樂隊《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樂《伊犁河畔》《節日賽馬》《傣寨風光》,古箏協奏曲《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民族器樂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興地看到古箏新秀輩出,除了將《梁祝》改編為古箏協奏曲之外,還創作了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西楚霸王》和古箏獨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對傳統樂曲《月兒高》、《春江花月夜》等也作了改編。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笛子協奏曲《長恨綿綿》、柳琴協奏曲《花》、揚琴協奏曲《羅蘭情》等,幾乎每年創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樂語言的創新,民族器樂演奏技巧的提高,民樂表現幅度的拓展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何占豪稱自己是“探索者”:“既然是‘探索’,有成功也有失敗,不管是哪種,都可以給后人帶去經驗與教訓。”他對后輩的提攜是圈內人眾所周知的,當年,默默無聞的二胡新秀,如今是海內外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許可“毛遂自薦”懇請何老師幫助年輕人的信至今讓何占豪感嘆,“當年,沒有孟波、丁善德、劉品等教授提攜,哪有我何占豪的今天呵。”如今,許可、馬曉暉已成名家;二胡邵琳和古箏羅小慈等新秀也已嶄露頭角,這些演奏家們或多或少地與何占豪的新作首演結下了不解之緣。
“路漫漫,其修遠兮”,何占豪表示,探索是他永恒的主題,只要人民大眾喜歡的,他會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