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理論評論獎的參評成果和范圍,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內公開刊物上發表的各學科學術論文或評論文章。先經評獎組委會預審小組從各單位推薦和申報的數百篇作品中預選出100余篇,按其學科歸屬分為音樂史學、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和音樂評論及作曲技術理論4大類進入終評程序;評委會由各地音樂學院、藝術學院、師范院校、科研機構各學科20多名著名專家組成,按評委的研究方向和專長亦被分成相應的4個評審小組,首先在小組內對各組參評作品(其作者均為匿名)進行評選,提出獲獎作品和獎次的推薦意見,再提交全體評委進行綜合評議、無記名投票并產生最終的獲獎名單。
作為本屆金鐘獎理論評論獎的評委之一,我有幸參加了評獎的全過程,非但從獲獎作品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更欣喜地看到,本屆評獎集中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者在各學科理論研究和批評實踐中所取得的長足進步和豐碩成果,因此不啻是新時期30余年來我國音樂理論與批評成果的一次總檢閱。
于潤洋的長篇論文《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以厚實的音樂工藝學基本功、深邃的美學-哲學素養和開闊的歷史-人文視野,將瓦格納的歌劇置于三個不同的學術維度中,從精細的音樂本體分析入手,逐漸躍升到歷史分析和美學分析層面,這種被他本人稱之為“音樂學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對于突破學科壁壘、倡導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創建我國音樂學的科學方法論系統,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此文在音樂史學組評選中作為一等獎作品推薦于前,又在全體評委會上受到高度推崇于后,最終以全票榮獲一等獎第一名,實在是實至名歸。
上世紀80年代,新潮音樂剛剛在我國樂壇崛起,論家蜂起、爭議頗多。王安國的《我國音樂創作新潮縱觀》一文,結合具體作品的系統分析和研究,對這一現代音樂創作潮流的語言風格及技法特點、表現意義、創新價值及其健康發展諸條件做了深入而極具前瞻性的評論,成為音樂批評在新時期新潮音樂發展歷程中產生重大影響的問鼎之作;王次炤發表于1988年的《音樂的結構與功能》一文,則是一篇從美學視野切入音樂本體、探討其結構及功能的音樂美學論文,此文之最終獲得一等獎,體現出絕大多數評委對青年美學研究者以超拔思辨和邏輯推演密切觀照音樂本體、音樂實踐這一學術理路的肯定與鼓勵。
在獲得二、三等獎的作品中,杜亞雄的《裕固族西部民歌與有關民歌之比較研究》、馮文慈的《近代中外音樂交流中的“全盤西化”問題》、賈達群的《結構分析學導引》、戴嘉枋的《沉重的歷史回響——論中國“文革”音樂及其在新時期的影響》、董維松的《民族音樂結構型態中的程式性與非程式性》等等,或具有重要理論發現和學術創新價值,或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并取得顯著成果,或以確鑿史實和嚴密論證在某些聚訟紛紜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命題上提出不易之論,在所屬學科和各自領域均是得到公認和盛贊的優秀作品。
其他如《1945年以來的西方音樂與我國音樂創作的關系》(鐘子林)、《環太湖地區的樂社傳統——蘇南“絲竹繁興”的人文歷史背景研究》(伍國棟)、《近代中國音樂思潮》(張靜蔚)、《音樂作品的詮釋化分析與文化性解讀》(楊燕迪)、《近三十年來的中國多聲部民歌研究及展望》(樊祖蔭)、《琉球傳統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受容的三種類型》(王耀華)及《歷史傳統承諾與當下人文語境:趙季平電影音樂的中國式敘事方式及其意義》(羅藝鋒)等論文或評論,雖未進入等次獎,但論其學術水準,卻都是各自領域頗有洞見的優秀篇章。
任何學術作品評獎,同其他藝術作品評獎一樣,都是一種沒有絕對硬性衡量指標的軟性評價活動,除了公認的基本學術標準之外,其中也必然滲透著評委們自身的主觀性;加之各單位重視程度不一,評獎的程序設計、參評作品分科、評委成員結構和分組安排等環節很多,也很細,不易做到無懈可擊、盡善盡美,因此本屆評獎工作盡管堅持公平、公正原則并嚴格執行了相關的回避及匿名制度,但遺珠之憾既難避免,獲獎與否及獎次高低也未必就能直接與論文自身質量相對應。
事實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音樂學領域取得的歷史進步和輝煌成就絲毫也不亞于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教育及其他領域。這當然首先是拜改革開放國策之賜,同時也是廣大研究家、評論家、教育家、出版編輯家不忘使命、忠于職守、潛心學術、銳意創新的必然結果。我高興地看到,在本屆評獎的獲獎名單中,除了像于潤洋、馮文慈、董維松這樣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的老一輩學者以及諸如王安國、杜亞雄、戴嘉枋這批如日中天的成熟學者之外,又出現了一批思維敏捷、聰穎好學、充滿創造活力的中青年學者;他們及其理論作品之能在如此激烈的學術競爭中脫穎而出,赫然出現在獲獎作者行列中,便充分證明,我國音樂學研究事業之后繼有人并在前輩基礎上實現新的歷史跨越,猶可期也;我深信,只要他們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中不為各種誘惑所動,戒驕戒躁,潛心研究,恪守文人職責,牢記學術使命,定會為我國音樂學研究事業的更大輝煌譜寫新的篇章——這也是我國音樂界惟一國家級大獎金鐘獎設立理論評論評獎根本宗旨之所在。(作者: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居其宏)
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