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赤衛隊》是一部屬于中華民族的歌劇,歷經52年2000多場演出長盛不衰,影響了整整一代人,被譽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11月30日結束的首屆中國歌劇節上,《洪湖赤衛隊》獲得優秀演出獎、優秀表演獎、編劇特別榮譽獎和作曲特別榮譽獎,編劇特別榮譽獎頒發給張敬安、楊會昭、歐陽謙叔、朱本合、梅少山、潘春階等為代表的創作集體,作曲特別榮譽獎的獲得者是張敬安和歐陽謙叔。
1951年,湖北省歌劇團(省歌劇舞劇院前身)以梅少山、楊會君、張敬安、歐陽謙叔、朱本和為骨干的集體創作組,到洪湖參加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他們在深入群眾、發動群眾的過程中,主動而又廣泛地搜集洪湖革命斗爭故事和洪湖漁歌、民間小曲。這段經歷,為此后《洪湖赤衛隊》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由于一直沒有自己原創的作品,1956年湖北省歌劇團擬以楚劇和花鼓戲為基礎,發展湖北的歌劇。作曲家張敬安認為,湖北最美的音樂在江漢平原的天門、沔陽地區,湖北的歌劇應該以天沔地區的民間音樂為基調。因此,劇團安排編導到洪湖老區采風,可惜第一稿《洪湖赤衛軍》不成形,只好擱置。
1958年,《洪湖赤衛隊》創作組再次到洪湖實地采訪,分別召開革命老人和文藝積極分子座談會,征求意見,修改劇本。為了營造氛圍,時任劇團副團長的梅少山規定:只要是劇組成員,無論是否天沔地區人,都一律講天沔地區的方言。
當年的一群主創人員年齡都在三十上下,年少的他們定下了很高的目標:文字要越讀越有味,音樂要越聽越有味,戲要越看越有味,看完戲要越想越有味。為了更深入地體驗生活,他們邀請老赤衛隊員講戰斗故事,親手扎花圈到烈士碑掃墓,在寒冬下湖捕魚,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1951年至1959年間,省歌劇團的作曲家在向民間藝人和地方戲曲藝人學習、研究的過程中,學會和熟悉了上千首民歌,基本搜集和整理了“天沔花鼓”的全部傳統曲牌。《小曲好唱口難開》、《沒有眼淚沒有悲傷》、《看天下勞苦人民得解放》等唱段,以江漢平原的民間音樂為主要素材,運用歐洲歌劇主題貫穿發展的手法和戲曲板腔體的創作思路,逐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