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赤衛隊》首先在洪湖地區試演,一連7場場場爆滿。首場公演在洪湖縣委禮堂拉開大幕時,走廊上窗臺上都擠滿了觀眾。演出結束,老赤衛隊員的家屬們擠上舞臺,與演員們相擁大哭。
1959年冬,《洪湖赤衛隊》在北京首次亮相便一炮而紅。第100場演進了中南海懷仁堂,周恩來總理看完后深情地說,自己活到60多歲,才找到了一首真正的革命抒情歌曲。賀龍看完演出后無限感慨地說:“你們演得太好了,完全把洪湖人民的斗爭情景演出來了。”
1961年夏,文化部決定拍攝電影《洪湖赤衛隊》,由謝添導演。借助電影手段,《洪湖赤衛隊》幾乎在一夜之間蜚聲大江南北,名揚海內外。
為呼應時代特征,對接觀眾審美,省歌劇舞劇院分別于1976年、1989年、1998年對《洪湖赤衛隊》進行了3次復排,在編曲、唱腔、劇情、舞美、道具、燈光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創新,大大增強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次復排是最大的一次改編,濃縮了劇情,精減了臺詞,加大了音樂的分量。但基本的格調和思想,及經典的唱段均保留了下來。
原本含有濃郁湖北天沔口音的音樂,經過作曲家張敬安、歐陽謙叔的創作,將西方歌劇表現手法的戲劇性與音樂交響化的優點融合在一起,成為具有強烈民族個性、氣勢恢宏的歌劇交響音樂。著名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在劇中三次出現,第一遍秀美,第二遍壯麗,第三遍輝煌,并發展成重唱、合唱等多種形式,使全劇意境更加雄偉、豪邁。
文學內容上,刪減調整了原劇因歷史原因而存在的不合理部分,標簽式、口號式的臺詞不再出現,劇本更加符合史實,故事更臻完善,時長由原來3小時壓縮到2小時。全劇給人以特色更鮮明、精華更閃光、內涵更豐富、形式更完美的印象,適應了今天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審美取向。(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