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演奏
尺八,竹管吹奏樂器,似簫非簫勝似簫,起源于中國,失傳于宋代,盛行于日本,流傳于世界,輾轉八百余年,如今也該回歸本土――中國,或許這就是尺八的命運。中國吹奏樂器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如吹土為聲的塤,民間金屬工藝的嗩吶,還有骨質、獸角制式的其他吹奏樂器,但更多的吹管樂器是取材于竹子。例如:笙簫管笛葫蘆絲巴烏尺八等,漢武帝時有“丘仲作笛”的記載,東漢時蔡邕運用音律原理制作律笛。
《辭海》:“尺八,亦稱"簫管"、"豎管"。古管樂器,因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尺八的得名可追溯到隋唐,隋唐以前并無尺八之名,傳說由秦漢的羌笛、豎篴演變而來,一直流傳于宮廷民間。唐太宗時,為統一律制,命樂官呂才重定樂律,呂才根據律笛中黃鐘笛的一尺八寸為標準,故將此豎笛規制為“尺八”。
宋代尺八,又稱簫管。沈括《夢溪筆談》:“后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無論唐代尺八或沈括所述的宋代尺八,從制式來看,它與簫近似,但管身短而粗。只是后來簫、笛等樂器逐漸取代了尺八。在考古文物中,秦漢時期的陶俑就有持尺八樂器演奏的形象。
日本史料表明,在日本奈良時代,適值中國的唐代,從日本來我國學習和交流的“遣唐使”或僧人、藝人將我國尺八帶至日本。直到今天,嗜好收藏古代文物的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還完好地珍藏著八支唐代制的尺八,其中一支為刻雕尺八。
如今,流行在日本的五孔“尺八”,即鐮倉時代(對應于南宋年間)由日本普化宗的禪宗和尚心地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禪期間,向同門居士張參學習吹奏尺八,回國時攜帶尺八及《虛鈴》和《虛空》等曲目。后來,心地覺心創立普化宗,傳授尺八,將尺八吹奏融入修禪,亦稱“吹禪”。人們習慣將他所傳授的尺八稱為普化尺八。目前,尺八可分為唐尺八、古管尺八和現代尺八三種。日本尺八音樂還可分為:古代尺八、一節切尺八、普化尺八、三曲尺八、民謠尺八、現代尺八(七孔)。與西洋管弦樂隊或爵士樂配器的現代尺八最有發展前景。如今,昆曲、越劇及蘇州評彈也嘗試著引用現代尺八來伴奏,音樂效果不同凡響。
尺八文化得以傳承是以佛教文化為載體,或曰尺八是中日兩國佛教文化交流的派生物。日僧心地覺心入宋求法習禪,在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吹尺八的史事,可謂杭州是日本近代尺八之發源地。如今,在浙江省藝術學校校園內,保存完好的護國仁王禪寺舊址即日本“尺八”的祖庭。近年來,諸多日本藝人來此尋根朝拜。
2008年7月,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辦的第五屆世界尺八交流大會上,青年尺八演奏家張聽,作為中國唯一的參賽代表,憑一曲蒼涼幽怨的《阿字觀》征服了多個國家和地區近百名選手,榮膺世界青年尺八大賽第四名。從此,首次在現代國際尺八舞臺上展現了中國人的身影。
也許是機緣與巧合日本僧人心地覺心把尺八帶出去,八百年后,中國僧人張聽將尺八又學回來。
對尺八癡迷執著的還有重慶的易佳林,2005年夏,在重慶職工大學任計算機教師的易佳林,偶然聽到一支尺八曲《宙》,那深遠悠長的曲調,深深陶醉震撼了他。十一歲就吹簫的易佳林,對音樂忒靈敏。憑著擅長制簫、笛的功底,從此踏上了制作尺八演奏尺八的艱難歷程。
若論尺八音樂魅力,再犀利的辭藻都顯得蒼白。有人說簫是書齋里的呻吟,而尺八是寒夜里吹過竹林古剎的一陣風。簡言之:簫是呻吟,尺八是風。
筆者以為尺八音樂:恰似朔漠黃沙呼嘯,竹葉顫栗涕泣,竹枝劍戟博弈,寒風凜冽嘆息,餓狼撕心哀嚎,羊羔離群凄迷,山重水復鷹啾,人蹤滅,鳥飛絕,蕩氣回腸……總之,沒有哪一種音樂魅力如此撩人心扉。
想起蘇曼殊的詩: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詩人的去國懷鄉之感傷,千絲萬縷,中日文化之源遠流長,怎一尺八承載得了。卞之琳的《滄桑集·尺八夜》:“像候鳥銜來了異方的種子,三桅船載來了一枝尺八,從夕陽里,從海西頭,長安丸載來的海西客,夜半聽樓下醉漢的尺八……”夜半聽樓下醉漢尺八的詩人卞之琳,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或曰“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
物以稀為貴。尺八,想說愛你不易。恰似嚴文井詩云:“有風無風,有月無夢,尺八萬里朦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