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金鐘獎弦樂四重奏比賽復賽選奏曲目——莫扎特《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編號K575,這也是是《普魯士四重奏》的第一首,作于1789年。1789年4-6月,莫扎特隨卡爾·李希諾夫斯基侯爵旅行到柏林,在波茨坦宮中拜謁普魯士王腓德烈·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委托他創作6首弦樂四重奏,他只完成了3首,這3首作品均注重大提琴部分。這首作品共有4個樂章:
第一樂章
小快板,D大調,奏鳴曲式。主部主題前平部樂句由全音符與2分音符構成,后平部樂句有8分音符、顫音與三連音,最后兩小節附有三連音符的疊句音型,大提琴表現副部主題后,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第一小提琴承襲,強調主部主題開頭部分而引向呈示部小結尾。展開部先以#f小調,然后由第一小提琴奏G大調新主題,第一主題最后的疊句變形后,引出第一主題開頭部分濃縮后的發展。再現部中,副部主題回到主調,然后再現主部主題疊句音型、開頭部分,由斷奏上升音階進入主和弦而結束。
第二樂章
行板,A大調。大提琴伴奏下3件樂器呈示主題,略加變化反復后,第一小提琴奏歌唱性旋律,其它樂器承襲。主題再現時以大提琴為中心,小提琴中提琴以變奏反復,尾奏以第一小提琴、大提琴為主角。
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小快板,D大調。中段為G大調。
第四樂章
小快板,D大調,回旋曲式。這個樂章充分表現了莫扎特晚期的自由對位法風格。先由大提琴在中提琴伴奏下表現主題,兩把小提琴為中心,大提琴三連音符下降音型后,移到高音弦,第二小提琴以屬調奏主題開頭部分,第一小提琴應答。然后是三連音為中心部分,導出第一小提琴類似第二主題的旋律。經過16分音符音型為主的部分,以主調再現第一主題,接到三連音符的下降音型。大提琴的弱聲奏F大調主題音型,與三連音符糾纏,第二小提琴再以主調再現主題,第一小提琴的回答進入卡農部分,第二主題以D大調再現后,第一主題的三連音與切分音等支持著再現,形成尾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