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姓名 |
論 文 題 目 |
指導老師 |
獲獎等次 |
1 |
汪雯馨 |
關于提高中學生音樂學習興趣若干問題的思考 |
吳躍躍 |
一等獎 |
2 |
張 玲 |
淺談音樂舞臺表演創作與音樂舞臺表演教育 |
石 麗 |
一等獎 |
3 |
鄧 婕 |
從焚書 琴賦看李贄的音樂美學思想 |
喻意志 |
一等獎 |
4 |
張 璐 |
聲樂理論課程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
張兆南 |
一等獎 |
5 |
鄒婉婷 |
古琴曲《梅花三弄》與其鋼琴改編曲的對比淺析 |
朱詠北 |
一等獎 |
6 |
蓋 曦 |
淺談關于布索尼改編巴赫《d小調恰空》創作的重新認識 |
羅藝剛 |
一等獎 |
7 |
肖 翠 |
淺談情緒在歌唱中的作用 |
李 萍 |
一等獎 |
8 |
危逸師 |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
馮往前 |
一等獎 |
9 |
涂 婷 |
淺談如何把流行音樂引入中學音樂課堂 |
吳躍躍 |
一等獎 |
10 |
趙真真 |
《邀舞》作品分析及其舞臺表演設計 |
朱詠北 |
一等獎 |
11 |
王藝霖 |
淺談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音樂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凌憲初 |
一等獎 |
12 |
楊 軍 |
舒曼《阿貝格變奏曲》創作與演奏分析 |
葛 儉 |
一等獎 |
13 |
宋曉昀 |
淺析獨唱與合唱的異同 |
王如湘 |
一等獎 |
14 |
陳淑嫻 |
淺談由歌曲《阿根廷,別再為我哭泣》引發的思考 |
詹橋玲 |
一等獎 |
15 |
龔倩瑩 |
對世俗的控訴與對命運的抗爭——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的內涵分析 |
廖玉麟 |
一等獎 |
16 |
謝 瑤 |
鳳凰遷飛的浪漫囈語——淺析聲樂作品鳳凰傳奇 |
將軍榮 |
一等獎 |
| ||||
17 |
萬 勛 |
淺析歌唱者心理素質對歌唱表演的影響 |
張兆南 |
二等獎 |
18 |
李潔瑩 |
論《孟姜女》的演唱處理 |
李 萍 |
二等獎 |
19 |
曹 利 |
淺論賀綠汀電影音樂的創作特點 |
喻意志 |
二等獎 |
20 |
李 歡 |
《好一條大湘江》的藝術特色分析 |
將軍榮 |
二等獎 |
21 |
鄢 潔 |
淺談二胡的發展前景 |
廖玉麟 |
二等獎 |
22 |
張 靖 |
情感表現在合唱藝術中的重要性 |
陳世揚 |
二等獎 |
23 |
蘇銀英 |
2010屆表演系畢業匯報晚會之感悟 |
洪 慧 |
二等獎 |
24 |
李鵬飛 |
淺談小品《宮廷匯報》表現手法 |
陳世揚 |
二等獎 |
25 |
胡蘭莎 |
論聲樂表演藝術的本質和審美體現 |
張碧霞 |
二等獎 |
26 |
周 杰 |
淺談如何在音樂表演中詮釋不同風格的作品 |
洪 慧 |
二等獎 |
27 |
胡 衡 |
音樂會之《龍船調》文化 |
陳世揚 |
二等獎 |
28 |
付澤林 |
對劉天華二胡作品《光明行》的分析研究 |
楊長安 |
二等獎 |
29 |
李寧艷 |
淺談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
石 麗 |
二等獎 |
30 |
雷 瑛 |
李斯特帕格尼尼練習曲《狩獵》的演奏心得 |
葛 儉 |
二等獎 |
31 |
黃蓓蕾 |
肖邦練習曲《大!返难葑嚯y點及對策 |
張 浩 |
二等獎 |
32 |
李 臘 |
從古箏《月兒高》淺談浙江箏派的特點 |
汪 莎 |
二等獎 |
33 |
吳海萱 |
淺析如何聲情并茂地演唱作品——以《苗嶺的早晨》為例 |
將軍榮 |
二等獎 |
34 |
周 京 |
民歌教學中演唱技法的嬋變和發展 |
石 麗 |
二等獎 |
35 |
王 峰 |
淺談聲樂技巧與藝術表現的關系 |
袁路安 |
二等獎 |
36 |
孟春霞 |
淺析歌曲選曲《一首桃花》的藝術表現 |
李 萍 |
二等獎 |
37 |
盛 彬 |
論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風格特點與演唱技巧 |
侯燕妮 |
二等獎 |
38 |
雷 雨 |
關于永州市端橋鋪中心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報告 |
郭紅麗 |
二等獎 |
39 |
徐小曉 |
論怎樣唱好合唱《葡萄園夜曲》 |
張兆南 |
二等獎 |
40 |
郭 平 |
淺談歌唱中的呼吸法 |
石 麗 |
二等獎 |
41 |
孫 杰 |
淺析借鑒MIDI技術學習傳統配器法的利與弊 |
匡 君 |
二等獎 |
42 |
高一舢 |
淺析鋼琴觸鍵與音樂情感的表達 |
羅藝剛 |
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