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十一”黃金周熱鬧的不只是景區和街頭,一場為期5天的2011阿炳音樂藝術節暨全國二胡少兒優秀選手(業余)展演,讓民樂之鄉——無錫,也在美妙的絲竹聲中“沸騰”了。10月6日晚,藝術節圓滿落幕!阿炳、《二泉映月》、二胡、民樂,給無錫帶來了什么?二胡名家和文化名人分別談了自己的看法。
傳承:讓孩子們拉自己喜歡的曲子 本屆阿炳音樂藝術節由開幕式、“華樂之夜”音樂晚會、全國二胡優秀少兒選手(業余)展演和閉幕式及展演頒獎晚會組成,成功開幕,圓滿結束。作為民樂之鄉,中音協這次在錫舉辦全國二胡優秀少兒選手(業余)展演,是對二胡人才輩出地無錫的肯定,也是對二胡人才的一次鍛煉、選拔。
講起整個比賽過程,不由地勾起了二胡名家閔惠芬的童年記憶。閔惠芬告訴記者,她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是在5歲時,聽到的是阿炳的錄音版本,當時她就被二胡聲吸引了,奠定了之后她從事民樂事業的基礎。12歲那年,她以一曲《空山鳥語》考上了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正式走上了研學民樂之路,也與二胡結下不解的緣分。與這次參加二胡比賽的孩子一樣,她也是通過學習、比賽,與名家的接觸,開始越來越迷戀二胡,傳承了前輩的精華藝術,同時又從事著二胡演奏的傳承工作。
“《二泉映月》是我這生花最大工夫研究的曲子,至今我沒有對自己任何一次演奏《二泉映月》滿意過,都達不到阿炳的境界。”在閔惠芬心目中,阿炳的《二泉映月》不可超越。這也激發了她對二胡藝術永不停止的追求。她認為二胡演奏是民樂中的精華,需要不停地被傳承,這次比賽對學習二胡的孩子來說是一次歷練,也是一次展示。她希望孩子們能把民族音樂的氛圍推上去,也希望學習民樂的孩子們不要把獲獎看得太重。她也希望有更多的適合孩子的民樂作品誕生,讓孩子們也能拉自己喜歡的曲子,從而更喜歡二胡,喜歡民樂。
創新:用時尚元素包裝傳統民樂 人們常說,有創新才有發展,對于傳統民樂,人們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二胡名家鄧建棟既是一位傳統二胡民樂的忠實傳播者,同時也在不斷通過創新,讓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二胡,了解阿炳,了解無錫。關于“二胡是站著拉還是坐著拉”的論調,他和閔惠芬都認為無需爭論,那只是一種形式。關于民樂的創新,他有自己的見解。
“經典的民樂作品用時尚元素來包裝,我只是形式上的改變,根本的中國民樂基本沒有改變,‘根’還是傳統民樂。”鄧建棟采用的創新手段就是用時尚元素在舞臺上包裝民樂,他非常堅持各種音樂之間沒有太大的沖突,只要堅持住傳統根基,創新是一種可取的嘗試。鄧建棟經常到世界各地演出,他認為,藝術本身是多元化的,如果墨守成規,只會讓民樂的傳播之路越走越窄。在堅持民樂之根基礎上的創新,不僅擴大了欣賞音樂的人群,擴展了演出的“舞臺”,也讓更多人了解了中國民樂。
發展:文化和旅游是兩大方向 “無錫是名副其實的二胡之鄉,民樂之鄉。”10月6日面對采訪,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徐沛東首先對無錫民樂地位進行了充分地肯定。
如今,阿炳已經成為了崇安區、無錫市的一個響亮的文化品牌。這次的阿炳音樂藝術節不僅僅是一次藝術名家的一次聚會和二胡少兒的一次展演,更多的是為崇安阿炳文化品牌注入活力,今后還將有更多的與阿炳有關的產業誕生,來夯實阿炳文化品牌。
崇安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將著力深度挖掘阿炳文化,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是他們借阿炳品牌主要發展的兩大產業。文化上將加強對阿炳文化的研究,通過咨詢、演出等藝術形式,來展現阿炳的藝術精華。現在他們已經成立了“二泉映月藝術團”,現有的10多名演職人員除了參加平時的演出外,主要還肩負著結合本區域的文化,宣傳、展示與崇安、無錫有關的民族音樂、道教音樂、地方戲曲等。旅游上他們將開發民樂文化之旅,通過阿炳紀念館、阿炳墓等景點,吸引游客來無錫旅游。另外,他們還將開發一些與二胡、阿炳有關的書籍、紀念品等。目前新區梅村已經有了二胡制作基地,他們考慮在崇安區主要旅游景點,為二胡制作大師成立工作室,集二胡制作、展示、銷售為一體。商報記者/劉丹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