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報訊 由無錫市人民政府、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建,無錫日報報業集團承建的中國民族音樂博物館,繼去年9月28日試開館后,經過第二期續建工程,今天(9月27日)下午正式開館。這是國內目前惟一一家全面展示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全貌的綜合性博物館,集陳列、收藏、科研、出版、演藝五大功能于一體。
三大展廳形神兼備精彩紛呈
中國民族音樂博物館由老廠房改建而成,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內設三大展廳,陳列的171種462件樂器、600多件文獻資料,展示了中國民族音樂史的發展脈絡。其中,第一展廳為“上古遺音”,大量古代樂器的展示,使人們對中國民樂有了真切的感受;第二展廳以“太湖美韻”為主,介紹了阿炳、劉天華、楊蔭瀏等民樂大家;第三展廳以“國風千年”和民族樂器展為主,集中展示了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民族音樂作品,介紹了百余種各民族樂器。
記者了解到,和前期比,除了展廳面積擴展外,陳列內容也得到了充實,中國民族音樂古代部分音樂史和江南太湖民族音樂風貌,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更為全面,擴建期間由于得到全國各地民樂專家學者和廣大愛好者的關心支持,一大批音樂家、民間藝人、音樂愛好者將珍藏的樂器、樂譜等慷慨捐贈,加重了民樂博物館實物展示的分量,其館藏內容之豐富堪稱中國民樂展示之最。
與此同時,博物館陳列形式進一步更新,融入了實景再現、音罩、沙盤等新的陳列模式,比如以無錫薛家花園水榭戲臺的模擬場景加上投影,展示了昆曲表演的環境、氛圍;以沙盤展示了江陰劉氏三兄弟故居的實景;參觀者還可以站在音罩下聆聽到精彩的民樂演唱和演奏,使民樂館兼具可看、可聽、可品的特點。
群音薈萃特色樂器目不暇接
續建后展示的樂器,由原來的40多種樂器,增加為全部56個民族的上百件樂器,涵蓋吹拉彈打四種樂器。“中國民族樂器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民樂館里要盡可能多地展現有代表性的樂器。”民樂館負責人表示,本著這一宗旨,4月底閉館進行二期續建工作期間,工作人員走遍大江南北,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廣泛收集民族樂器和音樂文獻。
“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在做著搶救工作。由于會做民族樂器的人越來越少,又散落在各個角落,很多民族樂器處于瀕危境地,有的已湮沒或變異了。”據負責人介紹,有些民族樂器現在只有歷史資料記載,已很難找到實物了。比如內蒙的馬頭琴很好找,但為了更多地呈現內蒙民族音樂,民樂館相關人員跑到阿拉善盟,幸遇當地詩人朝格圖,在他的幫助下,得到了一件珍貴的當地樂器。在云南哈尼族作家存文學的幫助下,民樂館一行人趕到阿詩瑪的故鄉,又由當地文化館工作人員陪同,尋訪沙尼族三弦琴,結果找不到。“當地文化館的同志見狀,二話沒說,就把館藏的沙尼族三弦琴提供給了民樂館。”
流行于廣西的京族獨弦琴難得一見,而民樂館的這架琴得來純屬偶然。“現在獨弦琴不好找,我們多方尋找,終于在網絡博客中得知廣西一個老師手里有該樂器,想聯系他,因此給博主留了言。巧的是該博客的博主手頭正好收有一架獨弦琴,而且人在蘇州。立馬約了在蘇州見面,相談甚歡,終于得到了這架琴……”
少數民族同胞都是因地制宜,利用各種材料制作民族樂器的,不但形制特別,名字也是各具特色。記者看到,展陳的樂器中,西南地區侗族大歌中有“魚吹吹”,還有“牛腿琴”,后者因為琴體像牛腿而得名,音色柔細,還有專用牛腿琴伴奏的“牛腿琴歌”。此外,有藏族拉弦樂器“必汪”,主要用于藏戲和歌舞伴奏,也是平常藏人的自娛樂器;又如傈僳族彈撥樂器“其奔”,漢族稱傈僳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琴面上有奔鹿的圖形。
一進博物館大門,那套29件、用1750公斤青銅復原的氣勢宏偉的編句鑃,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套復原的鴻山禮樂編句鑃。運河公園試開館當日,這套編句鑃奏響的《茉莉花》等民樂,讓人對吳地民樂嘆為觀止。
可以說,續建后的民樂博物館集民族樂器之大觀,除了讓人耳目一新,也足以印證中國璀璨的民樂發展史。
千年國風展示豐厚文化底蘊
續建后,民樂館加重了“國風千年”部分的分量,展示了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民族音樂的部分,除了人們熟悉的昆曲、古琴等外,還有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侗族大歌等專題展陳,顯示了中國民樂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分量。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中的木卡姆樂器組合多樣,許多樂器殘留有中原、南亞及阿拉伯音樂文化的烙印,表現出世界各古代文明對當代維吾爾族音樂文化的影響;起源于隋唐的西安鼓樂,是迄今在我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西安人李孟秋向民樂館捐贈了一批主要的手抄譜;“侗族大歌”在侗語意思是聲音宏大的歌,是由多人合唱、集體參與的古老歌種,被中外音樂家譽為“天籟之音”和“來自天堂的和聲”;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歌唱形式,2009年9月,“呼麥”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花兒是廣泛流傳于甘、青、寧及新疆四省區的山歌品種。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這些“國風”的展示,都伴有充分的樂器,以及音頻、視頻資料。
無錫民樂是中國民樂史上的驚艷一筆。因此,這次擴建中“無錫民樂大家”展陳部分顯得更為濃墨重彩,每位無錫籍音樂家都以“獨立成章”的形式豐滿地展現出來,像《歌唱祖國》作者王莘的手稿得以原件陳列;張燕、曹鵬、成功亮等很多無錫籍音樂家、演奏家的音頻、視頻資料,也一一展示出來,足以讓參觀者領略到無錫豐厚的民族音樂底蘊。(林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