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琴房,裝飾卻是古色古香。一方琴,一身簡單的衣束,纖指輕揉,七弦同吟。樓外喧囂頓然消融在淙淙清泉般的弦瑟中。琴前優雅端坐的李先生一臉的淡然安定,琴人合一的意境中流露出的是掩映在清水碧畔的居士才有的清渺悠遠。
李鳳云是當今古琴兼琵琶界的知名藝術家,現為天津音樂學院副教授、天津古琴會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今虞琴社社員。初次見面,原有的緊張和拘束消融在她的祥和與平淡中。寥寥數語,不知不覺就被她融進了藝術的境地,跟隨其藝術的靈感在藝術的海洋中愉悅地暢游,在暢游的同時情不自禁地被古琴藝術熏陶了一番。
對于古琴藝術她最想說的是“熱愛”,用熱愛譜寫藝術之路,只有熱愛了,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融入藝術當中,升華藝術的精華,更巧妙地演繹藝術作品。
“琴”海無涯,以苦作舟
李鳳云幼年就開始學習中國傳統音樂。小時候,在讀唐詩宋詞或觀賞中國字畫時,她總能領略到那種文人雅士在彈奏古琴時的從容淡定。久而久之,她便對古琴產生了神往,和古琴結下了不解之緣。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到陳重先生家里上課,看到他家墻上掛著一架的古琴,頓時就欣喜若狂,一直以來所青睞的古琴與自己有了零距離的接觸,一種彈奏沖動涌上心頭,所以就下定決心一面跟陳重先生學琵琶,一面學古琴。雖然只作為業余學習,但李鳳云每天堅持刻苦彈練幾個小時,怕打擾到別人,就每每都要一個人躲到琴房練到半夜。后來她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向李祥霆教授學習、深造,在古琴演奏方面的造詣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到上海向“廣陵派”古琴大師張子謙先生學習,1988年舉行了正式的拜師儀式后,她成了古琴界泰斗張子謙先生的關門弟子。
1985年從學校畢業后,李鳳云對古琴的投入更多了,一年四季,日復一日,幾乎達到了琴不離手的程度。憑著精湛的古琴藝術演奏技術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她在天津音樂學院首創了古琴專業。雖然當時只作為一門選修課,但古琴界的專家和學校的領導都很認同她,并建議以她的水平完全有能力開主科,這對她的信心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從此李風云對古琴的鉆研就更加刻苦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作為張子謙先生的真傳弟子、“廣陵派”的傳人,李鳳云感到非常榮幸。從傳統意義上講,起初派別的形成是因為交通不便、地域差異、屬地的風格不同等因素,現在交通、信息已經是非常發達了,世界也應該稱之為“世界村”,交流性和包容性更強了。李鳳云認為如果僅僅閉門彈奏自己的派別風格,這是不現實的。面對一個作品,要盡可能地遵循前輩的演奏方法、保持彈奏自身的特點,但并不是這輩子只彈或只能彈一個派別的風格,也要去借鑒和嘗試其它派別的獨到之處,這樣才能在藝術上博眾家之長、趨于完美,達到更高的造詣,更好地滿足聽眾的需求。
李鳳云不僅容納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精華,也吸收了國外一些音樂的風格特點。面對是否提倡藝術與國際接軌的問題時,李鳳云回答道,那就要看如何去接軌,她覺得“接軌”這一詞對于傳統文化來說不是太適合。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傳統音樂和其他國家的傳統音樂乃至現代音樂都可以有合作的可能和形式,這樣既可以保持傳統音樂的特色,又可以吸收外來的精華,像美國的鄉村音樂和中國的音樂就可以有相互的合作。她強調各國音樂家在一起演出,不是說要音樂“大同”,而是要在摩擦和交融中凸現特色,發揚特色。譬如李鳳云在莫斯科演出時,與當地的現代音樂也有合作;多年前,她也用中國的古琴和美國的黑人音樂“過過招”。她說,各個國家因為語言差異而有不同的音樂風格,但音樂的本質和給人感受是相通的,音樂沒有國界之分,關鍵在于溝通,而且人們的心會通過音樂貼得更近。她笑著說,如果實現這些了,就是實現所謂的“接軌”了。
挑戰自我,以“琴”動人
李鳳云自1990年在天津首次舉辦了“古琴獨奏音樂會”以來,至今已有幾十場的演出,幾乎每年都要舉辦十幾場的個人獨奏音樂會。 當李鳳云談起自己的音樂會時,平淡的臉上起了一絲的喜悅。她說作為個人的古琴音樂會,起初最重要的主題是報答多位恩師的諄諄指導和教育,以一種感恩的心態,總結多年以來所學的知識和技法,向他們進行匯報。而現在作為一名古琴老師的她舉辦音樂會,其社會價值就是傳播古琴文化。對于她個人而言,她并不需要提高知名度,而是要繼續保持自己的演奏水平,并且不斷提升。她認為如果沒有音樂會,可能自己的“功力”會下降,至少不會有太多的創新。音樂會的舉辦是一種壓力也是動力,李鳳云每年都要在自己原有的曲目上不斷增加新的作品,而且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滿足用“心”聆聽的觀眾,這也是對古琴專業更高要求的挑戰。
李鳳云不僅在國內頻頻登臺,而且多次應邀到國外進行演出。在不同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波蘭、美國、日本等都舉辦了精彩的古琴音樂會。李風云認為出國演出最大的意義在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外國人在欣賞中國傳統音樂時,也會從音樂的角度去觀察,包括樂器的聲響、構造以及演奏技巧,與之產生共鳴,從而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發現中國人的智慧,領悟中國藝術的偉大之處。因此,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演出,她都會全身心投入地去演奏,一如既往地以“琴”動人。
發揚傳統,方顯本色
當談論古琴藝術在今天是發展還是衰落的問題時,李鳳云回答道,古琴藝術的發展,在唐代的時候已經受到外族樂器的襲擊,如琵琶、胡琴等傳入中原對古琴早有沖擊。但這么多年,古琴藝術仍然綿延不斷,流傳至今,足以證明其藝術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它已經成為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是傳統的精髓,而且現在我們都已經開始重視它,并在2003年11月把它申報為第二批“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衰敗也是不可能的。她認為中國之所以還稱得上是一個具有“特色”的國家,是因為它尚保留著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古琴藝術既來源于民間,又植根于傳統,所以跟本土的文化是息息相關的,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象征。面對目前弱勢藝術的尷尬境地,繼承和發展古琴藝術是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需要共同完成的歷史使命。或許由于現代社會受眾方式的不同,人們可能都忙于自己的事業,對它有點疏忽,但無可非議,古琴的背后還是有一群擁護者。她覺得影響古琴藝術發展的最大因素還是來自于人們內心的喜愛程度,可能很多家長會在小孩3歲時買鋼琴、小提琴之類的樂器,而買古琴的卻很少,但她認為在學習鋼琴或小提琴之前,首先要認清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作為一名古琴藝術的發揚和傳授者,李鳳云除了多次地參加演出外,還對做過專門的關于古琴藝術的講座并出版了許多有關的專著。在長期的教學法當中,她總結出了一種“愉快教學法”,就是把傳統的在一節課教授完的知識,分為幾節課,而且用最簡明的語言去告訴學生,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不會望而卻步,從而能夠觸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也是非常樂觀的。
采訪的最后,她滿懷欣喜地說,能夠教書育人并且進一步學習、研究古琴藝術,在古琴演奏技法上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是她最大的理想與希望。作為一名古琴教師,她會樂此不疲地用自己的熱愛去感染身邊的人,將古琴藝術傳遞給更多的學生,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文/華有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