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清中國近現代音樂筆談》首發式暨2009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幕式于2009年3月29日下午在首都國家大劇院舉行。李嵐清同志,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新聞出版總署、中宣部出版局以及有關部委的領導同志出席了儀式,參加活動的有京津兩地高校校長代表,有關藝術院校和中央藝術院團負責人以及北京大學生代表共1600余人。
《李嵐清中國近現代音樂筆談》是李嵐清同志的新著,是《李嵐清音樂筆談——歐洲經典音樂部分》的姊妹篇。作者以親切樸素的敘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描繪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18位杰出音樂家的豐富人生和鮮活生動的故事,再現了他們歷經艱辛走向成功的曲折音樂歷程,解析了他們創作的優美動聽、歷久彌新的經典作品,并簡要介紹了相關的七十多位音樂家或文化名人,展示了我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生動和輝煌。全書不僅具有豐富詳盡的史實、生動有趣的故事,而且配有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其中很多圖片、資料是首次公開發表。本書還附有音樂光盤(CD)兩張,一張收錄了近現代音樂家的14首經典音樂作品,另一張收錄嵐清同志作詞或作曲的音樂作品6首,李嵐清同志還特別演唱了《送別》和《教我如何不想他》,通過這些音樂作品,讀者不僅能感受到中國近現代經典音樂的無窮魅力,也能體會到一位年逾古稀的原國家高級領導人對音樂的由衷熱愛。作為一部既繼承傳統文化又具有清新時代氣息的音樂普及讀物, 它會引領讀者走進中國民族音樂的百花園,表達了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高尚追求。《李嵐清中國近現代音樂筆談》一書是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典范,對于普及高雅藝術、提高全民族特別是青少年的文化素養,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首發式上,李嵐清同志做了關于中國近現代音樂的專題講座。他談到,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涌現出了一批中國音新音樂的先驅者,他們從教育和培養人才,進而復興民族的高度,來復興中國文藝,開創中國的新音樂。他們吸收西方音樂的創作理論和技法,結合我國優秀音樂文化傳統,一開始就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新音樂。很多音樂先驅們認為,音樂應當是人民大眾的音樂,他們創作的很多作品,不僅在各個時期廣泛流行,而且大大鼓舞激勵人們去奮斗,完成民族解放斗爭的歷史使命。他們大都很有學問,功底深厚,多才多藝,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大才子。他們在新音樂啟蒙時代,就表現出可貴的創新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對于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方向,這些先輩們給我們做出了明確的指引和示范,那就是,既要保持中國民族特色,又要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先進之處,與國際共同的音樂語言接軌,不僅讓中國人也要讓外國人能讀得懂,聽得懂,喜愛它。李嵐清特別指出,我們提倡美育,注重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審美情操、創意激情和人格修養。對于教育部多年來堅持組織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活動,他認為很有意義,并衷心祝賀這個活動取得成功。李嵐請同志的講座,既具有豐富的學術含量,又通俗易懂,使在場的青年學子不僅得到了一次生動的審美享受,而且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
專題講座結束后,李嵐清同志給高校校長代表和高校學生代表簽名贈書。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院士和北京大學學生代表分別發言,向李嵐清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隨后,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在開幕式上演出了《李嵐清中國近現代音樂筆談》中評介的部分曲目。
據了解,李嵐清同志在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期間,積極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大力倡導素質教育,長期以來對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給予悉心指導。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以后,李嵐清同志仍然心系學子、情系教育,他潛心研究、專心著述,先后撰寫了《李嵐清教育訪談錄》、《李嵐清音樂筆談——歐洲經典音樂部分》、《音樂·藝術·人生》、《原來篆刻這么有趣》、《李嵐清篆刻藝術俄羅斯巡展作品集》、《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等著作,并在國內大中院校及新加坡等地舉辦了 “音樂·藝術·人生”系列講座66場,“李嵐清篆刻藝術展”25次,篆刻藝術講座12場,其中包括在新加坡、俄羅斯舉辦了篆刻藝術展。這些工作,深受廣大聽眾、觀眾特別是青年學子的歡迎,得到了各界專家學者的廣泛好評,對弘揚傳統文化、普及和提高音樂教育,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在李嵐清同志親自倡導和推動下,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自2005年開始舉辦,活動堅持先進文化導向,堅持以育人為本,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走近大師,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為主題,在國家財政專項經費的支持下,組織國家級藝術院團赴高校演出、組織高校學生樂團在本省高校巡回演出、組織全國高校藝術教育專家講學團赴中西部高校講學,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受到了大學生的熱烈歡迎。據不完全統計,四年中,上述活動累計受眾人數達到500多萬。
2009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內容有:組織10個國家級藝術院團赴21個省(區、市)的高校演出京劇、昆曲、話劇、交響樂、歌劇、芭蕾舞、民族民間音樂歌舞等經典劇目共170場;組織高校學生樂團和地方藝術院團到高校和中學演出交響樂和民樂共280場;組織全國藝術教育專家講學團到中西部高校舉辦專題講座共100場;并新增了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進校園展出的項目,今年在北京的10所高校先行試點,以后將逐步擴大展出范圍。(本文來源:人民網 記者: 黃維)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