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琵琶,就會想起白居易的千古名詩《琵琶行》,《琵琶行》中,詩人對當時的琵琶演奏中的藝術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聲有色的描繪。那令人“我見猶憐”的歌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實是道盡了琵琶的傳情達意的妙處,道盡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知音之感。唐代是琵琶發展的高峰。
而在中國當代,琵琶演奏也是名家輩出,最著名的有劉德海。后起之秀更是多不勝數,方錦龍就是青年琵琶演奏家中的佼佼者,他努力營造了一個精彩的琵琶世界。
家學
方錦龍出生于安徽安慶一個彈撥樂世家,父親是黃梅戲樂師,父親給他起的名字叫“錦龍”,應該是有望子成龍的深意吧,6歲時,父親就將一把4根弦的琵琶交到他的懷里,從此帶領他走向一個幽遠的音樂世界。如今,以琵琶揚名的方錦龍承認,父親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因為是父親幫他選擇了琵琶。“文革”期間,為了遠離充滿武斗與混亂的城市,父母把他送回老家生活,父親的家鄉是小村,母親的家鄉則是漁村。小時候,不一定能理解父親的苦心,但他很快就被遠離塵囂、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給迷住了,盡管年幼的他只知道掏鳥蛋、爬樹、坐漁船打漁很好玩,但是這段生活讓他有機會親近山水,汲取了山水的靈氣,對他的藝術生涯有著重要的影響。至今回想起來,方錦龍仍陶醉于當時坐在船頭看夕陽西下,聽漁歌唱晚的詩意之中。1978年,他孤身前往山東濟南報考“前衛歌舞團”被破格錄取,之后他在團里受到精心的栽培,在民族音樂的海洋里如饑似渴地學習,在新的天地里展翅高飛。他遍訪南北名家及外國大師,演奏技巧得以迅速長進。1980年,18歲的方錦龍就以一曲《春江花月夜》傾倒了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觀眾,經過十年的磨礪,他的演技日益精湛。1988年,他調到珠江之濱的廣州“戰士歌舞團”。有趣的是,當時“戰歌”要他不是因為他是彈撥樂的高手,而是因為他的一手吉它彈唱的絕活。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憑此在濟南得過流行歌曲演唱的大獎,并創作了《故鄉的姑娘》、《屬大龍的孩子》等數十首歌曲。方錦龍有個綽號叫“混江龍”,因為他曾喝過三江水--長江、黃河、珠江的水。“不是猛龍不過江”,方錦龍也不是等閑之輩,他憑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音樂天空。
最愛
方錦龍說:“我能演奏百余種樂器,但是琵琶還是我最愛的樂器。因為西方樂器之王是鋼琴,中國樂器之王則是琵琶,琵琶的‘批把指法道盡了所有彈撥樂的妙處。”他認為自己演奏琵琶、古箏、古琴、中阮可達一定高度,在中阮的演奏上,他獨創“指撥法”。西方樂器吉它也是他拿手的,問他哪一種樂器最拿手,他說藝術是相通的,一通百通,所以他自信自己演奏的琵琶、古箏、古琴等都一樣的好,沒有孰高孰低。到廣州的這些年來,除了苦練中國彈撥樂,他到過十幾個國家演出,傳播中國藝術之余不忘向各國藝術家求教,學習芬蘭甘達萊、俄羅斯三角琴、印度西塔爾、朝鮮伽耶琴、西班牙古典吉它尤其是日本三味線的演奏技巧,并將此融會貫通,他的古典吉它用內弦滾奏、外弦分解的彈撥方法一反常規,令維也納的吉它演奏家也嘆為觀止。1995年,他身攜多種民族樂器,分別在荷蘭、比利時、德國、奧地利、日本等國演奏,所到之處觀眾反應強烈。在日本,他用十一種樂器演奏唐代古樂,日本觀眾稱之為“天籟”,評他的器樂演奏“無與倫比”,譽他的音樂如“天上的聲音”。當美國搖滾樂大師威克聽完他的演奏后十分吃驚地感嘆:“你的琵琶具有一種木結構的音響組合,這非常偉大,偉大之處是用你的思想和靈魂來演奏的,絕不同于電子樂發出的聲音……”他對民族音樂的癡迷以及對民族彈撥樂技巧孜孜不倦的求索,使得他的演奏技藝日趨成熟,也使他的精神境界獨具品味。
就這樣他活動的地域縱跨三江,在藝術領域里又觸類旁通,博采眾長,在琵琶演奏技法上汲取了多種樂器的營養,逐漸成為彈撥樂領域的佼佼者之一。1994年在香港沙田大會堂舉行的“方錦龍琵琶獨奏音樂會”上,他一人獨奏16首曲子,既無演員伴舞,也無伴奏與協奏,聽眾毫無單調之感,樂評人認為他的演奏已非“精彩”二字所能形容,已經創造了新意境。
他的琵琶演奏別具一格,借鑒了許多種樂器的手法,巧妙運用,被專家譽為“以無法為有法,唯獨秀于諸家”,“富有創造性的新派琵琶演奏家”。評論家稱他演奏的樂曲既保留傳統精髓,又有時代氣息。如他在演奏《漁舟唱晚》時,用五指彈奏六連音,就是模仿古箏的花指而來,達到“似箏非箏”的境界,還用古琴的泛音意念在琵琶上演奏連續人工泛音,并且借鑒劉德海三指劃弦技法,用輪、拂、掃、挑等手法改變傳統重音習慣連接等等。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偉曾經這樣評價方錦龍的琵琶演奏:“在他的琵琶天地里,你會發現許多令人叫絕的‘新招:用吉它手法去改變傳統琵琶的碰弦位置,發出一種類似弱音小號的音色,那境界如暮鼓晨鐘,既悠遠又明凈;右手摘粗弦,左手打弦帶弦,三個手指同時擺出三個聲部,聽似和尚念經時的呢喃,既神秘又肅穆;借鑒胡琴的滑音手法,給彈撥旋律注入一份綿綿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