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曾為高胡做出貢獻的甘尚時來說,如今卻面臨廣東音樂生存的問題,這不能不令他擔憂,因此他經常邀請基層文化工作者在一起交流琴藝,希望推廣廣東民樂的發展。
曲苑雜談
起舞弄清影,民樂為勝景
時下廣州中小學生升學找好學校有一條捷徑是考特長生,所謂德智體外再加一個“藝”,吹拉彈唱便成了特長生的考量標準。可是把這些名校的欄干拍遍,敲出來的聲音都不會是民樂,大家招的特長生都是西洋器的演奏者,要是你的孩子懷里揣著的是琵琶、古箏、三弦、揚琴、笛子、笙、南胡、高胡,那他連門都進不了,誰讓他把傢伙拿錯了。
我覺得實在不該。西樂固然可以登大雅之堂,但民樂豈能逐之校園?!民族文化是教育之本,國樂為什麼不能在藝術教育中隆重其事,推而廣之呢?關鍵是重視不夠,如果把民樂提升到國樂的高度,那就身價倍增,不同凡響了。
其實,即使從功利的角度看,民樂也不是沒有市場的,紅透樂壇的女子十二樂坊、芳華十八的市場轟動效應就證明了民樂的大有作為。她們躥紅的原因被人認為是作秀,但作秀沒什麼不妥,表演本身就是作秀,只要讓看的人賞心悅目就行了。過去民樂那種雨打芭蕉隨風潛入夜的溫婉嫺熟低眉順眼的表演方式,被性感的紅衣女郎們大江東去豪放不羈的作派所代替,讓音樂更為活色生香,穿越耳簾之時更是吸引眼球。何樂而不為?
以高胡演奏為例吧,這種樂器是用兩腿夾著琴筒進行演奏的,長腿美女往那里一坐,亭亭玉立何等妖嬈,若是MM抱著高胡搖曳起舞,更是一方勝景。其實,高胡是一個好東東,是成為“廣東音樂”中的靈魂樂器。它音色清脆高亢,猶如女高音。加上低音區圓潤的特色,使它適宜演奏抒情、活潑和華麗的旋律。因此,它在樂隊中經常以華彩的方式給樂曲的主旋律做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裝飾。在樂隊中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可惜,玩這種樂器的人并不多。而以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它的演奏更能引人注目。記得有一次,在天河城附近的隧道里我們碰到一個拉高胡的老人在那里賣藝,好樂的朋友駐足聆聽,顯然受感動了,除了掏錢表示欣賞外,還接過高胡拉了一段,她說小時候在家里學過,現在聽起來有濃濃的鄉音鄉情。這時候,她看起來特可愛。 □鄧毅富
主角
成長之路
甘尚時,1931年10月出生,廣東信宜縣人,星海音樂學院教授,是我國著名的高胡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有“高胡勝手”之稱。
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為中國唱片公司和國際三大唱片公司之一的“BMG”等灌錄磁帶唱片。著有《甘尚時高胡演奏曲選》、《廣東音樂薈萃——甘尚時高胡演奏名曲》等,創作的《花市漫步》、《珠江月》、《輕舟蕩月》、《湖光春曉》已是廣東音樂名曲,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悟性卓然,自學成才
甘尚時對音樂有種天性的感悟力。在幼稚園的時候,老師哼唱的催眠曲和父親隨手拉奏的椰胡聲點燃了他對音樂的感情,以后每每在街市、商場聽到民間小調,便駐足直至曲終。稍長之后,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讓他領略到音樂的強大震撼力,馬思聰的《思鄉曲》又讓他感悟到了小提琴的魅力……中學時期,偶然聽到一位生物老師拉奏小提琴,他便有了學習小提琴的沖動,并從這位元老師處得到音樂生涯中的啟蒙。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